品读诗经中的蒹葭,寻找芦苇中的她

北京最佳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410/8833134.html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根据音乐的曲调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有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歌,反映了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欣赏的一篇叫《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全篇内容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国坻。

蒹葭釆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全诗的译文如下:

芦苇茂盛,夜来露水结成霜。所说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方。逆水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水而下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芦苇茂盛,清晨露水未曾干。所说的那个人,就在水草滩。逆水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水而下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茂盛,早晨露水还未全干。所说的那个人,就在水中的小渚上。逆着水流去找她,道路险阻曲折。顺水而下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痴情追求,但求之不得,表达了无限惆怅的缠绵情感。诗中的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浑然一体,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

开头以秋气的清冷和萧瑟,营造了凄婉悲凉的氛围。对浩浩秋水的描写,既烘托脉脉深情,又渲染纵横阻隔,意中人可望不可即。

诗中虚实相生,秋景、秋水,为眼前实景,溯洄、溯游的追索,已经虚化,至于“所谓伊人”,若有若无,则完全是一种心理幻景。虚虚实实的意象,构成了朦胧而优美的意境,生动地表现了痴情者诚挚的情意与追求。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意,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

蒹葭从“苍苍”到“萋萋”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在徘徊追索。

“道阻且长”到“且跻”到“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难行,而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伊人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似乎越来越清晰,但却是可望而不即。

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赞《蒹葭》最得“风人深致”。“风人深致”从艺术上说,指婉曲的风格;从思想上说,是境界深远,意在言外。钱钟书《管锥编》说“在水一方”是“企慕之情境”,诗中那种执着的追求,热情的向往,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的坚韧,可以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朋友们,你们觉得这首诗怎么样?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