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由楚辞的母胎孕育而出
以赋名篇,始于荀子,故有「赋祖」之称
先秦尚未有文类的观念,以赋名篇者,其「赋」字实为动词,一如田赋、兵赋,盖取其献纳之意,赋实为豫暇之产物,此所以高唐神女(其用韵完全符合先秦用韵之律则)以赋为名,而卜居渔父没有以赋为名的原因。
按照梁启雄《荀子简释》的看法,荀子的「赋」义在传统《诗》义之外,另有强烈的许慎或扬雄笔下的「敛藏」之意。
《文心雕龙·诠赋》:「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字于楚辞。」但逐渐形成-种介于诗文之间、以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
赋的基本特点
●「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陆机〈文赋)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
●左思《三都赋》晋皇甫谧序
●「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赋是「诗之铺陈者」(清●刘熙载《艺概.赋概》)
赋体裁的三种基本形式
1.诗体赋:由《诗经》演变而来,以四言句为主,隔句用韵,篇幅短小
2.骚体赋:由楚民歌演变而来,形式与《楚辞》同
3.散体赋:由诸子问答体与游t说辞演变而来。随南北文化合流,鎔铸诗、骚、散文而成的一种新文体,符合「润色鸿业」的时代需求
大体结构:分三部分
1.序:「序以建言,首引情本」(《文心雕龙·诠赋》),作赋的缘起或主旨
2.本部:赋之主体,以韵言为主
3.乱(或称颂、系、重、讯、歌):「乱者理也,所以发理词旨,总撮其要也。」(王逸
《楚辞章句》)
骚体赋多有乱
汉赋的内容特微:全国性的文学檬式
1.《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赞》:「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2.《汉书●司马相如传●赞》:「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同书扬雄传:「劝而不止」
枚乘七发:「要言妙道」
3.《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云:「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囊括宇宙,总览人物。」
刘熙载:「赋兼叙列二法:列者,一左一右,横义也;叙者,一先一后,坚义也。」网程章灿《赋史》:这种兼及时间与空间的铺陈法早已出现于汉赋,京都宫殿大赋表面上较重视横向的空间开展,但在场景变换中寓有时间的推移;纪行赋多以纵向的时序展开,在旅程的行进中呈现不同的场景。
4.明●谢榛《四溟诗话》:「汉人作赋,必读万卷书,以养胸次;又必精于六书,识所从来,自能作用。」
西汉前期约七十年(高祖元年——武帝建元六年.)
此期带有楚辞特有的南方色彩,辞赋家主要活动于南方的诸侯国。
以抒情为主的骚体赋代表作家为贾谊,其鹏鸟赋在文体特徵上,可谓楚辞体与汉赋之间的过渡
「在解脱的言语中深藏不可解脱之痛苦」的表现方法的开端。
枚乘为此期宫廷文人中最重要的赋家,其七发作为标志著汉代新体辞赋(汉代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多方面奠定了汉赋的基础:
1.形式: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框架中以问答体展开,而运用虚构手段,对汉赋的发展有着极重大意义
2.文体: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徵,转化为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描写音乐、美味、车马、宴游、狩猎、观涛六事,终于贤哲的「要言妙道」少用虚词、语气词和变化之文句等楚辞的特点,而用排比整齐的句法,有形式上的美感
3.内容:从多方面开拓了文学的题材,包括招魂已有的音乐、歌舞、宴游,以及前所未有的狩猎、观涛、车马的描写,而在后来的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4.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其「劝百讽一」的现象也成为后来汉赋的主要特征
5.奠定了典型的汉代大赋的基础,又开启辞赋中的「七」体之作。据清代平步青统计,此后至唐代可查者有四十多家
西漠中期(武帝元光元年一成帝王绥和元年)
汉武帝「内多欲而外仁义」(《史记.汲黯列传》),为辞赋的极盛期,《汉书●艺文志》所著录汉赋九百多篇,作于此期者即占十分之九,尤其「铺采搞文,体物写志」的散体大赋空前发达
主要作家: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淮南小山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典型的汉代大赋得到最后的确立,最突出的特点是极度的铺张扬厉,从词汇和句型都摒除简单的成分,表现出对文学效果的前所未有的努力
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西汉末—东汉和帝的新发展)
1.模拟之风大盛。《汉书●扬雄传》:「先是,蜀郡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
2.西汉中叶之后,辞赋作者身份由「言语侍从之臣」转而主要是学者或官僚兼学者,文学叙事模式由「逞才」趋于「重学」,即《文心雕龙●才略》所谓:「然自卿(相如)、渊(王褒)已前,多俊才而不课学;(扬)雄.(刘)向以后,颇引书以助文;此取与之大际,其分不可乱者也。」夸饰与堆砌奇僻字的现象减少,运用经典成语或历史掌故的成分增多,风格亦由瑰丽变为典雅。简中转折之关键,刘向、扬雄、刘歆三人最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