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日本捐赠武汉的抗疫物资上书写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诗经国风秦风无衣》在这个初春二月狠狠火了一把。
其实我们知道,《诗经》虽有篇,但“风、雅、颂”三部分中,“大雅”和“颂”基本是毫无营养的歌功颂德,“小雅”是对君王的谆谆劝诫,真正被老百姓口口相传的遗世名篇就只有“十五国风”的篇,其中就包括这篇《无衣》。
《无衣》产生于民风骁勇剽悍、崇尚武力的秦国,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战争诗篇,被称为中国史上第一首军歌。《无衣》本是“诗三百”中的名篇,居然以这种方式走入大众视野确实出乎意料,可见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对《诗经》的普及还是不够。
我们先来看看《无衣》的正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篇诗文用词简洁激昂,非常符合军事题材诗歌的用词特点,因此意思也不难理解。
诗篇前段用“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做指代,通过写军衣的共享代指军力的共享,是大敌当前团结一致的形象比喻,后世用“袍泽之谊”作为结义兄弟的代名词,盖出于此。
诗篇后段通过“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叠唱,表达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誓同进退的精神气魄,描绘出了团结一致、兴师赴站、奋勇抗敌的战斗图景。
那么这种战斗热情、这种不计生死的家国情怀从何而来呢?就要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古往今来对这首诗的解析很多,《毛诗序》、朱熹都分别点评过这首诗,也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现在比较通常的观点是认为这首诗产生于西周末年秦国出兵助力周王室的背景之下。
据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幽王被杀,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西周灭亡。当时虽为诸侯国但国力强劲的秦国可以选择坐视不管,但当时的秦国主政者认为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是一种一衣带水、唇亡齿寒的关系。秦以大局为重,发兵助力周王室抵御外辱、剿灭犬戎,唱响了一曲叫做《无衣》的战歌。
回到这次新冠疫情。新冠病毒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而不仅仅是武汉的抑或中国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疫既是对中国人民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也是对世界人民的健康负责。
日本作为我们的毗邻国,他们深深知道这一点。他们知道如果中国控制不好,日本的未来也绝不会乐观,正如当年秦与周的休戚相关。这时候他们向中国伸出援手,本身也饱含同仇敌忾、协同作战的意志,此时唯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战歌能确切表达他们对这场疫情的态度。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整个人类都被裹挟其中,而中国人是冲锋陷阵在前的那批最勇敢的人。可能我们还没有准备那么充分,兵甲不足、戈矛不利,甚至连军衣都没有准备好。但没有关系,整个人类都和我们站在一起,与我们偕作偕行。而中国人民一定会取得这场战疫的胜利,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伟大的贡献,这是我们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