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小河,画舫缓缓驶过,荡起阵阵涟漪。晨雾中,百年前的码头遗迹,荒芜,寂静。
树林掩映着河岸小路,婉转着,曲径通幽。柳枝低垂,绿树映着碧水,水岸一色——
初夏的早晨,与瑶瑶和她的朋友相约,散步颐和西堤。
西堤,昆明湖的西侧,一道长长的堤岸。界湖桥,西堤的起始点,昆明湖与外湖的界桥。
界湖,直接而朴素的名称,却透着诗意的遐想。
游船穿过界湖桥下,驶离昆明湖,划进西堤弯曲的河道。
河曲逶迤,两岸柳荫浓郁。天阴阴的,淡淡晨雾中,西堤烟雨蒙蒙。
西堤外,小桥接二连三,跨小河,过池塘。池塘里莲花盛开,蓬勃的莲叶闪着油润的光泽。
浓郁的绿,仿佛要溢出叶面,纤指可染。莲叶上,并蒂莲花娇艳欲滴。
西堤的水,河湖相连,七拐八弯,池塘大大小小。池塘里莲花可人,河湖中荷叶连碧。
作为燕京几大赏荷胜地之一,西堤的荷花由来已久。盛夏未至,湖面上荷花含苞待放。晨雾渐渐散尽,阳光普照。
遥见荷塘深处,一枝荷花伸展着花瓣,独自摇曳。层叠的荷叶参差浓淡,花儿婷婷的立于碧海之上,承沐阳光。
万绿丛中一点红!美丽,一览无余;妖娆,纤毫毕现。
移步易景,不能一一细赏。耕织图景区,则是西堤外不可错过的园中之园、景中之景。
耕织,顾名思义,耕田纺织,劳作的地方。皇家园林里耕织劳作,似乎不大协调,有些另类。
自古以来,中国以农业立国,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载体,流传至今。乾隆皇帝为表示对农业的重视,故在皇家宫苑里建造耕织图苑,耕田劳作,纺纱织布。
耕织图景区占地颇大,苑内回廊、亭榭、湖石围成一个大湖,自成一景。现在的耕织图已成为农耕文化博物馆,展示耕种和纺织的各个过程,生动形象,观之有趣。
耕织图曾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清政府在耕织图原址废墟上,建立水操学堂,也就是当时的海军军校。年,耕织图景区再度重修复建。
昆明湖里操练海军,想想有点儿像划船比赛。猜想能在这里学习的人,应该都是军官级别。
在皇家园林里培养海军军官,听着就是银样蜡枪头的感觉,难怪大清的海军一败涂地。
今天的耕织图,湖池内遍植荷花,映衬着楼台亭榭,更贴合皇家园林的感觉。如果种植水稻等亲水的农作物,是不是更加符合耕织的原意,恢复田园之景。。。想法而已。
走出耕织图,几步之外的荷塘里,惊喜的发现有数只天鹅游曳。天鹅黑色的羽毛,优雅的身姿,缓缓地穿行在浮萍之间。柳枝下,湖光倒影,风起荷动,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欣赏不已。
繁复的水系,自然少不了芳桥倩影,眼前是著名的西堤六桥之一:豳风桥。
豳风,好生僻的名称。着意查找,“豳”读音:bin,一声。豳风何解?
豳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为先秦时代豳地华夏族民歌。豳同邠,古都邑名,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是周族部落的发祥地。《豳风》创作于西周时期,是当时陕西的地方音乐,就如现在我们说的陕西调。《豳风》共有诗七篇,其中多描写豳地一带的农家生活,辛勤劳作的场景,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本节来自百度查找)
豳风桥位于耕织图苑外,此桥以《豳风》为名,贴合而风雅。
不知不觉间,已近正午。我们自北宫门入园,沿水路到西堤,一路赏花观景走到豳风桥,河湖池塘几乎走遍,脚都走酸了。
西堤环昆明湖的西侧和正南,昆明湖之大,西堤的长度着实不短。豳风桥前面就是玉带桥,玉带桥下,西堤拐向正南。
半天的时间才走了一半,好累!莫如留下一半的西堤,一半的美景,留作下一次相聚的理由,那时,再继续细细品味。
西堤,广义上说,应该是西堤景区。河塘湖池,树林草坪,园中花园,共同构成西堤之景。
走上豳风桥折返,脚下狭长的一道堤岸,才是实实在在的西堤。
相对万寿山的巍峨与庄严,昆明湖的广阔与高远,西堤景区随意而野趣,婉转而通幽。
颐和园园林之美,仪态万千。只是似这般——
芳草萋萋,曲水还幽,柳绕芳桥,西堤更显诗情画意!
-6-18日,颐和西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