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无衣》佚名
1、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矛()。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翻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3、填空
4、文化常识
(1)袍:
(2)泽:
(3)裳:
(4)甲兵:
5、文本阅读
(1)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为大、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B.由于《诗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从而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C.《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精华在“风”的全部、“小雅”的小部和“大雅”的大部。
D.《诗经》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方法,以四言为主,有重章叠唱的特点。
(2)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这首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表达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4)对《秦风无衣》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B.诗中描写的这支军队虽说生活条件不好,但大家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同仇敌忾,互相团结,抗击西戎。
C.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诗中的“同仇”“偕作”“借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亢的基调。
D.《无衣》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突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B.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C.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
D.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共三章,均以“岂曰无衣?”落笔,在反复咏唱中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催人奋进。
B.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C.“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的国家观念强烈,为君就是为国。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7)《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8)《无衣》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6、情境默写
(1)关于《无衣》这首诗,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一句“()”,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引得无数将士同声响应,“()”“()”“()”。
(2)《无衣》这首诗反映了秦地人民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响应“()”的号召,且“(),与子同仇”,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3)《无衣》中写道“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行动奔赴战场”。即“(),()。”
(4)《无衣》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5)有人说《无衣》这首诗的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三句上,这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6)《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语意是递进发展的,如,“与子同仇”,侧重表达同仇敌忾的情绪,而“()”则是行动的开始,“()”则指将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