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语文必背篇目氓mng

赏析

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

《卫风·氓》这首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

《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卫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全诗概述

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词语解释考点

1、通假字

蚩蚩(氓之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是忠厚的样子。

匪(匪来贸丝)通“非”,不是。

于(于嗟鸠兮)通“吁”,叹词,表感慨。

无(将子无怒)通“毋”,不要。

说(犹可说也)通“脱”,解脱。

泮(隰则有泮)通“畔”,边。

2、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耽,古义:沉溺;今义:耽误。

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泣涕,古义:眼泪;今义:眼泪和鼻涕。

贿,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贿赂。

宴,古义:快乐;今义:宴会。

三岁,古义:多年;今义:指年龄。

3、词类活用

黄(其黄而陨):变黄(形容词作动词)。

二三(二三其德):经常改变(数词作动词)。

夙(夙兴夜寐):早起(名词作状语)。

夜(夙兴夜寐):晚睡(名词作状语)。

贫(三岁食贫):贫困的生活(形容词作名词)。

贰(士贰其行):不专一,有二心(数词作动词)。

《诗经》考点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篇,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牢记)

《诗经》艺术特色:在表现形式上,《诗经》以四言为主,讲求节奏和用韵:民歌则常有重章叠句,多用比兴手法。其中不少优秀篇章,形象鲜明,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富有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核心考点

1、《诗经》的分类方式、艺术特征

2、《氓》出自《国风·卫风》

3、《氓》的诗体类型:叙事诗

4、《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的社会认识价值:

从客观上上反映了春秋时期男尊女卑、夫妻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更反映了在当时婚姻制度下广大妇女受欺凌损害的悲惨命运。

5、《氓》的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恋爱—受虐待—被遗弃的遭遇过程,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6、人物性格分析:

女主人公:善良忠贞、勤劳坚毅

氓:卑劣无耻、虚伪凶狠

7、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技巧:诗歌通过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婚后思想行为的变化做对比,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烘托了主题思想。

简析题考点

1.诗歌以女主人公自我独白的方式,通过自己从婚前恋爱、婚后忍辱负重却最终被“氓”抛弃的婚姻过程的回忆叙说,抒发了自己对爱情的追求与执着,表现了自己对家庭的操劳与贡献,宣泄了对前夫的怨恨和指责,客观上反映出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黑暗本质和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运用了比兴手法,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都运用了比兴手法,前一句比喻女子年轻时容颜娇媚润泽,后一句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

4.“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是女主人公在三年婚嫁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经验和教训。

5.“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隐喻女子容颜由美而衰。

6.《氓》三处写到淇水,所写淇水有实有虚,它成了一场悲剧婚姻的见证。①谈婚论嫁时,送子涉淇,淇水喻示了爱情的缠绵;②遭弃归途中,淇水湿帷,淇水暗含了婚姻的变故;③归家静思时,淇水有岸,淇水反衬了悲剧的宽广。

历年真题

一、选择题

1.(年真题)《氓》选自(A)。

A.《诗经·国风》B.《诗经·大雅》

C.《诗经·小雅》D.《诗经·颂文》

2.(年真题)诗歌《氓》选自(A)。

A.《诗经》B.《楚辞》

C.《乐府诗集》D.《古诗十九首》

二、词语解释题

1.(年真题)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子:指氓。

2.(年真题)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违背

3.(年真题)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贸:买,交换。

4.(年真题)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岁:年。

5.(年真题)来即我谋。

谋:商量,商议。

三、判断题

1.(年真题)《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2.(年真题)《诗经》中,“颂”记录的是宗庙祭祀的音乐。(√)

3.(年真题)《诗经》从内容上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4.(年真题)《诗经》和《楚辞》在文学上并称“风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