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风·氓》是一首收进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诗,可见现在的语文课本比我读高中的那个时候改善了很多,能把这样一首描写弃妇的叙事诗收进语文课本,可能考虑的就不仅仅是它直陈其事又哀婉动人的文学价值,还有它的警示意义了。
特别是对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子而言:“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警示女子,要学习如何能不为情所困、所苦,更要学习将一腔真情托付给真正值得的人。
因为,这首叙事诗完整地讲述了一个女子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和心情,而这种遭遇最根本的原因则如清代学者方玉润所讲,是“所托非人”。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氓》
[先秦无名氏]
氓(méng)之蚩(chī)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qiān)期,子无良媒。将(qiāng)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guǐ)垣(yuán),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jiù)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xū)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dān)!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淇水汤(shāng)汤,渐车帷(wéi)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xí)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第一章写相爱
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自由恋爱”,恋爱的对象是一个“忠厚老实”的“氓”。他抱着布匹来交换丝,实际不是来交换丝,是来和我商量婚事的。因为对方没有合适的媒人,所以婚期推迟了。听到婚期推迟的“氓”有点凶相毕露,可惜姑娘认为这是特别爱她,急切想和她共同生活的缘故。所以很委婉的哄劝,请郎君不要生气,我们把婚期定在秋天吧。
第二章写婚嫁
定下婚期后,姑娘时常和男子相约见面,登上那倒塌的墙壁,遥望着复关,没有看到盼望的人,姑娘眼泪便止不住地往下掉,当看到情郎山现时,立马就高兴地笑起来。(见与不见,姑娘的情绪变化很大,可见感情深陷,无法自拔。)做过占卜后,结果没有显示不吉利,男子便用车来迎娶,姑娘带上嫁壮立马就嫁了过去。(嫁的很是怱忙、急促。)
第三章甜蜜犹存,悔意已现
由桑叶的润泽之貌(沃若)比自己的容色光丽。又以斑鸠的“无食桑葚”兴自己的“无与士耽”。斑鸠如果吃了过多的桑葚就会醉,而女子如果耽恋于男子,则很难解脱。
第四章色衰爱驰、见弃归家,归咎男子
以桑叶枯黄陨落,比女子的年长色衰。过了多年贫苦日子还是被抛弃了,乘车度水而归,汤汤的淇水,把车上的罩布都沾湿了。沿着当年载笑载言嫁过去的路回来,女子内心必然充满了回忆和纷纷扰扰的思绪,思前想后,错并不在自己,是因为男子有了二心。(二三其德)
第五章历叙劳苦、反遭见弃、自怨自艾、如泣如诉
多年为妇,尽心竭力,操劳室家之务。日复一日地早起晚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而那个“氓”呢?当年的谋约之言既已实现,便转而暴戾起来。
自家兄弟不知自己被弃,还乐得直笑。只能独自思虑,黯然自伤,痛悼不已。
第六章信誓旦旦,付之一叹
本来说好与我偕老的,却到老都会令我心里有怨。(这是赋)
淇水虽宽也有堤岸,沼泽虽阔也有涯畔。(这是兴)以此起兴两个人总角之时的信誓旦旦却至于此地。
“亦已焉哉”,能怎么办呢?只能这样而已了啊!
《卫风·氓》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谷风》是同一类型的弃妇之歌。
但其实类似这样的悲剧古今中外从未中断过,自由结合之婚姻,可能离、分起来也相当之自由。而为情为欲所乱所陷的人也只有自食其苦。
戒慎之!警惕之!
关于恋爱、婚姻
我觉得如果是基于自由恋爱的这个角度来讲,恋爱跟婚姻的关系,就是恋爱时不将就,结婚后须将就。恋爱是婚前的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是男女双方各方面的一个磨合。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磨合后,男女双方的性格、兴趣爱好、饮食习惯等都在双方的认可之下结婚,这样的婚姻或许会少点不必要的争吵吧,毕竟男女双方各方面都比较投合。但即使再投合,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下,难免会有磕磕碰碰,这就需要双方的将就和妥协了。如果双方都不愿意妥协,那么婚姻的最终结果必然是离婚。
所以说对待恋爱我们应不将就,而婚后我们须将就。
以上就是小虫子对诗经《氓》的学习,有不当之处望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