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移出课本的经典好诗,成了高考考题

今年高考语文考到的经典诗篇,流传了两千多年了,有很多人认为“应该移出课本”,但是真的应该移出吗?

我们知道,近年来,有很多经典的文章在我们的课本上慢慢地消失,比如岳飞的《满江红》、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司马迁的《陈涉世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

而这些经典作品之所以被移除课本,原因当然也是各种各样的。比如说岳飞的《满江红》,就有人说像“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样的描写,实在太过血腥,很不符合孩子们阅读,而且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更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不利于民族的大团结,不利于全民族和谐向前的发展。不得不说,这倒真的是有些道理。

而《孔雀东南飞》被移出课本之后,有人却说,《孔雀东南飞》所歌颂的主题过于成熟,而此时的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这个敏感的话题实在不适合青春期萌动的他们去学习。

《孔雀东南飞》作为汉乐府中非常有名的一首诗歌,它以叙事的方式描写了汉末建安年间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本来在文学史上散发着耀眼的魅力,有着无限的光芒。但是很多人认为,这样一部悲剧,如果自己的孩子学习了,势必会被诗中的一些特定情节所影响,从而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其中的悲情所引导,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近年来,又有很多人认为一首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一篇经典诗歌应该移出课本,这首诗歌就是《诗经》中的经典名篇——《诗经·卫风·氓》。

《诗经·卫风·氓》可是我国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而其能够流传到今天还广受欢迎,说明它有流传下来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就是这么经典的文学作品,为什么也成了被移出课本的“不健康”作品呢?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诗经·卫风·氓》赏析

《诗经·卫风·氓》的全诗如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一首《卫风·氓》是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女子与氓的爱情故事描绘得如同亲临现场,描写得极为质朴,真挚和热烈。诗中的女子情深意笃,爱得专一认真,爱得热烈深沉。在结婚之前,她因为纯真而炽热的爱,勇敢地挣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毅然决然地和氓在了一起,真的是淳朴天真,真的是可贵又可爱。

应该说,这非常类似我们今天的自由恋爱与自由婚姻,但是可惜的是,原本应该是美好和睦的婚姻生活。却因为氓的不懂得珍惜,却因为封建社会男女性别的不平等,使得这位女子被氓当作牛马一般来驱使,这还不算,家庭暴力还成了这位女子恐惧的事,被打被虐待更是成了家常便饭,最后还被无情地抛弃。

女子在政治与经济上不被平等地对待,使得高高在上的氓“始乱终弃”,于是诗人满腔愤懑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这不合理的现象,并表达了对女子所遭遇的不平感到无比的同情,使得这首诗的意义得到了极大的升华。诗中女主人翁的悲惨遭遇,是封建社会中无数女子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中的一个典型,是一种真真切切的感受,所以即便是在今天,读了也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应该移出课本的《诗经·卫风·氓》争论最大的地方

那么在这篇经典的诗歌里,那些认为应该移出课本的情节到底是哪些地方呢?以至于人们觉得不适于孩子们学习。

找遍整首诗,其实人们觉得不妥的地方主要是像“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样的情节,让女子在爱情中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们认为这样的情形不应该血淋淋地展现在清纯的少男少女面前;另外,诗中还有像“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种男子前后不一致的德行,追求女子时一副老实憨厚的样子,等结婚了以后就始乱终弃,容易让天下女子产生错误的爱情观,从而对爱情望而却步,不敢对爱情产生美好的憧憬,不利于女孩子将来感情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习了这些描写美妙的爱情作品,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可能还会有走向早恋的苗头。

而且,还有很多人认为:作为孩子们的教材,应该是积极乐观的,应该是阳光向上的,应该是正能量满满的的,而不应该是含得有悲观阴暗的东西,而不是血淋淋的东西,更不是显露人性丑陋的东西,以至于让孩子们产生心理阴影。所以,在很多经典作品被移出课本的同时,关于《诗经·卫风·氓》被移出课本的争议也越来越大。

然而,就在大家争论不休时,年的高考考题就出现了这篇《诗经·卫风·氓》,题型为“名篇名句默写”,原题如下:

《诗经·卫风·氓》中男女主人公有过愉悦的往昔,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他们小时候欢乐相处的描写。

经过充分备考的高考考生,淡然地写下了“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答案,而那些相信应该移出课本的考生而没有认真解读此诗的高考考生,显然只能感叹:“真的想不到”。

当然了,像《诗经·卫风·氓》这样的经典诗篇,经常都会出现在高考的考题当中,而且每一次考的题型和形式都会不一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还会认为应该移出课本吗?

其实古人《诗经》的重视,比我们今人更加重视,孔子曾经对《诗经》的评价就很高,他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就是淳朴、真挚、真情,是发乎于心的东西。他还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连圣人都没有否定诗经的伟大与经典。

本文观点:

其实,凡事都有两面性,每一件事情,都会有正反两方面的优缺点。同样,一篇文章或者一篇诗歌,也都好的一面,也有不如人意的一方面。世界上每一篇文章或者每一首诗歌,也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就像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一样。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可能专挑“完美”的作品学习,因为完美的东西是没有的。但是我们可以挑经典的作品学习,经典的东西,经历了时间的洗礼,经历了无数人的考证,经历了无数专家学者的肯定,虽然可能有些许的不足和缺点,但是瑕不掩瑜,所以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吹毛求疵,因为吹毛求疵的话,天下又有多少好文章呢?

而且,如果都这样一味追求完美,那么唐诗宋词里的很多经典我们就无法学到了,比如李白的《蜀道难》,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鹊桥仙》等千古名篇,因为这些流传的千古好诗词细细推敲起来都有不适合孩子的地方,难道都不让孩子们去学习了吗?

而且,处处都给孩子们最美的和最好的,处处都把孩子们呵护得好好的,不让他们受一丁点的伤害,不让他们认识到一些东西,那么他们将来如何踏出社会?如何适应社会?而且把他们保护得像温室里面的植物一样,将来踏入社会受得了风吹雨打吗?你认为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