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对出土简帛非常感兴趣,想用统计学的方法,以出土文献为样本,分析传世文献的可靠性。因为有大量样本可以对照,如郭店竹简、上博馆竹简、浙大竹简、清华竹简等等,判断的准确性可以非常高。但学术界受疑古派的影响,学者更想用出土文献证伪传世文献。实际上,从出土文献整体看,虽然有数十万的出土简帛,极少证明传世文献是“伪书”。所以,李学勤先生提出了“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但受时代的限制,许多从事古文字工作的学者,对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没有通读过《五经》。一些人认为通过清华简可以判断古文《尚书》为伪书,这是一种误解,没有仔细阅读清华简的内容造成的。以下是我早年一篇习作的通俗讲解。
《尚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早和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清华大学于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被称为“清华简”。李学勤先生在《清华简九篇综述》中认定清华简《尹诰》为《尚书》佚篇《咸有一德》。李学勤说:“《尹诰》是《尚书》佚篇,或称《咸有一德》,大家知道,《礼记》中的《缁衣》传系孔子之孙子思所作,里面有两章引有《尹吉》(诰)。”《清华大学战国竹简(壹)》中《尹诰》释文也说明:“原无篇题,此系据《礼记》与郭店简、上博简《缁衣》所引确定。”
因为李学勤认定清华简《尹诰》(下称“无名佚文”)是《尚书》中的《尹诰》,或称《咸有一德》,因此许多人认定古文《尚书》为伪书。实际上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不但认定的证据不足,而且仅从内容看,清华简的“无名佚文(《尹诰》)”写作水平很低,很难想象是《尚书》中的一篇。可以从四个方面简要说明理由。
首先,清华简的无名佚文“原无篇题”。题为《尹诰》是根据《缁衣》中的引文确定的,“原无篇题,此系《礼记》与郭店简、上博简《缁衣》所引确定”。但是,引文只有两句话共十七字相似,其中还有五个字不同。并且引文中多出了八个字,“无名佚文”中没有。如果仅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清华简“无名佚文”无法根据《缁衣》引文确定为《尹诰》。不能根据几个字相同就轻易下结论。
其次,更重要的,《缁衣》引文中一句的意义与“无名佚文”中原文的意义完全不同。清华简“无名佚文”原文:“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曰: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缁衣》引文:“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
李学勤先生用“阑入”和错误,来解释二者的差异,认为《缁衣》引文出现错误。但从逻辑上讲说不通,用《缁衣》引文来证明清华简无名佚文是《尹诰》,而后再用清华简无名佚文证明《缁衣》引文错误。从科学角度看,这是循环论证。以《缁衣》引文为判断标准判断清华简无名佚文,就不能再以清华简无名佚文作为标准反过来判断《缁衣》引文错误。如果引文错误,如何知道“无名佚文”是《尹诰》?
除《缁衣》引文之外,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清华简“无名佚文”是《尚书》中的一篇。
可能因为时间仓促,出土的先秦文献释读常常会出现错误。篇题确定错误的情况也出现在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诗论》的内容现在看并不是“孔子的诗论”,是未知名作者的诗论,只是引用了孔子的观点,都有明确说明。用《孔子诗论》的篇题很容易引起误解。
第三、清华简中有一篇《尚书·金縢》,这可能是文献整理者认为清华简无名佚文是《尚书》一篇的旁证。如果无名佚文的竹简和《尚书·金縢》的竹简笔迹、形制、内容等相似,是同一类著作的可能性较大;反之则可能性较小。但根据笔迹辨认,两篇竹简的书写笔迹不同,为两人书写。并且《尚书·金縢》有篇题,无名佚文没有篇题。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清华简“无名佚文”写作水平比较低,如果把“无名佚文”放入《尚书》中,明显可以感觉到差异。任何有较高中文水平的人,都可以看出来差异。下面附原文和注释,读者可以自己阅读比较。
清华简“无名佚文”:
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咸,皆也。言尹与汤皆有纯一之德。)
尹念天之败西邑夏,(夏都在亳西,故云西邑。)曰:“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夏,夏桀。言夏桀自绝于民众。)非民亡与守邑。(言君恃民众以守国,非民众无以守国。)厥辟作怨于民,民复之用离心,(辟:夏桀。言夏桀酷虐民众,结怨之,民众与夏桀离心离德。)我捷灭夏。(捷,军得曰捷。)今后胡不监?(后,汤也。言夏桀不其长久,惟不与民同心,乃失其王命。戒王监于此。)”
挚告汤曰:“我克协我友,(挚,伊尹也,名挚。克,能也。协,协和。友,友邦。言我能协和友邦。)今惟民远邦归志。(归志,归附之心。)”汤曰:“呜呼,吾何祚于民,俾我众勿违朕言?(祚,福也。俾,使也。朕,我也。言,政令。言我如何能造福民众,使民众不违政令?)”挚曰:“后其赉之,(后,汤也。赉,赐也。)其有夏之金玉实邑,(实,满也。)舍之吉言(舍,施舍。吉,善也。言,政令。言夏有满城金玉布帛,施舍予民众,是善政也。)”乃致众于亳中邑。(致,聚也。亳,商都。言善政使民众归附于商。)
无名佚文全文结构较简单,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伊尹与商汤皆有纯一之德,“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第二部分,论述君民同心是政治的前提,“非民亡与守邑”。第三部分,论述君王造福于民是善政,“后其赉之,其有夏之金玉实邑,舍之吉言。”三部分缺乏因果关系,意义不连贯。把国之兴亡完全归结为人君的赏赐,过于简单。
先秦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其经典作品达到了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是后人学习的典范。例如《诗经》、《尚书》、《楚辞》、《左传》、《庄子》等等。先秦的论说文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故”、“理”、“类”是论证的法则。要求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相比先秦的经典著作,清华简无名佚文更像一篇水平不高的习作。
清华简无名佚文,短短字中就有九处使用《尚书》多篇文章的内容或句式,应该有特殊的原因。(这可能也是文献整理者认为清华简无名佚文是《尚书》一篇的原因)。《尚书》是战国时期学习写作的必读之书。考虑到清华简无名佚文的写作水平不高、篇幅很短、没有篇名等特点,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清华简无名佚文是学习《尚书》后的习作或者以《尚书》为依托写作的先秦小说。清华简所含著作中有些类似小说。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