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注释邵雍观物吟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靠谱么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修行篇《观物吟》-邵雍注释:刘继月

耳目聪明男子身,

洪钧赋与不为贫。

因探月窟方知物,

未蹑天根岂识人?

乾遇巽时观月窟,

地逢雷处看天根。

天根月窟闲来往,

三十六宫都是春。

“耳目”:耳喻“命”,目喻“性”。

“聪明”:“聪”说明“命”的质量较高,“明”是说心神很灵透。

“男子身”:喻天地间一切“活有”之物。

世间万物是一个生态大群体,各自具备繁衍生息生存的条件。各物诸事之间相依互靠、共应同存,没有哪个不因“内、外、远、近”事物变化而受感应影响的。万事万物的存在,或多或少在先天基因里都被赋予了各自的使命,是否觉得到担承,皆自然担当(比如远到宇宙射线、近至天气冷热、自然灾害、新冠疫情等),故呈阳象,用“男子身”相喻,恰到好处。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里

“性、命”同体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经受着世间的磨砺。,每一物种,特别是我们修行中人,只要执念于“一”,进而抱元守一,忘我至静极,且恒久持守,心神会与天地相接,便能于善恶突发、恍惚有无之境中处惊不变,泰然自若,以致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较好地延续族系等。如何做到、怎样来做,这就是方法问题。自古以来,修炼方法各师各传,各有妙法,这首《观物吟》就是其中一法。我们自身为一阳体,无论男女,只要健康地活着,都属阳,入静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凝聚来先天元阳之炁。

“耳聪目明男儿身”,这个理想的天地间之“世界”,被鸿钧赋与初始时,是“富有”的,能足其所需所用。

邵雍在《观物外篇》讲三才之道:“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形气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道也。”其《冬至吟》里有“天心”之说。“三才”有“三心”,即天心、地心与人心,“三心”合和为一心,三心之上有道心,道心有造化之能。这里的“鸿钧”是道心的执行者,或是有造化之能的诸神之一,这个被鸿钧赋与的“世内万物”各有一心,也就是“男子身”之心。其与天地之心为通透之“一心”。万事万物皆具阴阳,合则为一阴阳,分则各具一阴阳,大小阴阳,大小太极而已,其间有中,其“中”为正心之居地。诸物各守其心,同存于世,其共性是默默地遵守着一个大法则,都有繁衍生息的基因,较凸显之能就是出生即会“吃”,摄入营养为生存的基础,“物竞天择”也就是自然了。由于摄取及延寿的方法不同,形成了多家修炼门派。抱元守一,清静无为,去浊存清,以抟聚先天元阳之炁多为初始下手法门之一。“男子身”喻“阳”是相对于静之阴而言。这些世间万物各有自己的思维,在赋与的自然大法则里生存,不适者会逐渐消失或转化,适应者则能顺随时间、环境的变化并生存下来。“变”成了恒久的常性,不变的也只有这个“变”字。也许这个世界是实验室,是修炼场,是个选矿机器,能给出来的称呼就有相符合的事物。“男子身”对自己、对世间的万事万物,多数还是未知,更谈不上都有称谓。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只要有现实存在之物,论起年龄皆是同岁,因为都是在鸿钧手下经历多代变化繁衍到现在的。即便是父子、爷孙等,同在世时,相差的是一代或多代,往前推到鸿钧时,历时相同,年龄一样。当我们修炼至通天彻地之境,便会与大世道相融,也才会接触到世外先天真元阳之炁。在“真炁”的状态下,元神当权,真意主事,已经没有“大小远近”及时间概念。过去将来皆此时,大小远近无有别;个里藏天地,尘中有神仙。(男子身之“阳”又是“引子”,与先天元炁同类,固有“类聚”之能。此“阳”属于先天基因,故需元神主导方可驾驭)

修炼场炼的是“心”。这个修炼场富到所有,大到心想不到边际;分选的是“善与恶”,善善恶恶何其多,多到熙熙攘攘,纷杂繁芜,然而向上处清清至善之地还是宽阔广大、浩瀚无边的。实验的是“因果”,因因果果续长远,来龙去脉的后延脉系之大道长远而永远,有此富裕充足之时境,哪有不成之物事。

宇宙之大,穷其心意也想不到边缘处,天宇之内,阴阳五行齐备,万物皆具,小内有大小,大外有大天。道势之大,宇宙也是在其理内运转,其势为炁,为万物之源,采之不尽,用之不竭。造物主之神奇伟大,各物有各物之行持处,诸事有诸事之因果。鸟飞天已高,鱼跃海宽阔,为万事万物之运行,鸿钧在自然大道法则下,把所需所限都已经准备的近乎恰当正好,完美完整。

修炼俚语

至善地里下种子,玄关窍内遂元神。

在《周易》六十四卦里,阴势之大象是从“姤”卦开始的。细一点讲,“乾”卦后、“姤”卦前,为阴之初始无象处,显象于“姤”,经历多变至纯阴于“坤”卦。月窟表示阴之初始。纯阴是静极,静极而生动,动为阳。“姤”卦之后,静极之前,是一个孕育未生状态。未生而无物,却又去“探”,从探的结果“方知物”来分析,只是“知”而已,并没有看到,没生成“物”之前是看不到“物”的,属于无极。“月窟”属阴,有“收引凝聚”之能,聚能而成物。《诗经·大东》里记载:“有球天毕,载施之行。”朱熹注解说:“夫毕,毕星也,状如掩兔之毕。”古人将用长柄的小抄网捕捉兔子为毕象,其网如窟,兔入捕逮之窟,正可喻收引凝聚之功能。“因探月窟方知物”喻“静”之开始,有虚而待物之能。

从这句话的“未”与“岂”二字可知,如能“蹑”得了天根,就可以识到“人”。

在《周易》六十四卦里,阳势大象从“复”卦开始。“坤”卦后、“复”卦前为阳之初始无象处,显象于“复”卦,经历多变而至纯阳于“乾”。“天根”表示阳之初始。纯阳是动之极,动极而生静,静为阴。这两句一个是“知物”,一个是“识人”,表达的都是个“有”字,对天地间万事万物要亲往探索研究,寻找规律,从“探”到“知”到“识”,而总结经验。古人把天空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东方七宿之氐星在《尔雅·释天》里记载:“天根,氐也。”其注解称:“若木之有根。”“氐”通“骶”,人体之根骨,修炼者亦称仙骨。此处前依下丹田,上下左右交合之骨,龙虎二势承转之枢纽,藏精纳气之地。此处潜在机能需要持之以恒地静修,方可开发出来。达摩祖师曾经亲历亲为,用九年时间面壁于小石窟,开发出自身多种潜能,通天彻地,聚来先天道炁大势,开创出禅宗,留下了《易筋经·洗髓经》、《少室六门》等多部经典,对中华传统武学影响较大,这也是较好的探月窟识元炁之修炼范例。

修炼俚语一

天根现时观春芽,月窟觉处察秋毫。

俚语二

大小用开合,远近巧往来。其间启真意,抟来先天元。

这两句话是用推卦方法对“天根、月窟”的补充解释。

当“乾”卦与“巽”卦相遇时,上乾下巽就成了姤卦。乾为天,巽为风,二卦相遇为姤卦,便成了月窟。

地是坤属,雷为震卦。当地逢雷时,二象合而产生了上坤下震之“复”卦,太阴之下变出一阳,以后诸阳皆由此逐渐演变而来,可称为阳之根。乾天为阳之代表,故亦称天根。“地”逢“雷”成“复”卦之处能看到天根。

一代理学大家朱熹这样称赞邵雍:“天庭人豪,英迈盖世。驾风鞭霆,历览无际。手探月窟,足蹑天根。闲中今古,静里乾坤。”可见邵雍自己经历了“观”“见”过程,“观”是守阴待阳,营亥待子,“见”是玄关窍开,哺育温养,皆属于内景。这两句话告诉了我们“观”与“见”的时机火候。在过去师父传拳授艺,前三年教拳架套路以观察德性及接受情况,到能认可时才将功用传授,不是保守,是怕妄传于非人。这就是常说的:“传拳不传步,传步打师父;传功不传火,传火没秘密。”邵雍也怕直接泄露了天机,用隐喻之法留下了天机火候。

修炼俚语一

守静观月窟,阳生见天根。

俚语二

年有春夏秋冬,月有盈亏圆缺,日有昼夜轮回,气有清浊升降。

此乾坤往来相交生八卦,生六十四卦,天根、月窟间循环无限,生生不息。按照六十四卦颠倒相综之法,依伏羲八卦的数序依次加之,颠倒综之,则四正卦与“颐、大过、中孚、小过”之四交卦,共计八个卦仍然相错,其余五十六卦综为二十八卦,一共有三十六个卦。自古以来有“三十六天宫”及七十二地煞”之说。三十六天宫代表阳,繁衍生息如同春天一样朝气蓬勃,是邵雍对天地间美好大自然的憧憬。传说他在苏门山百源上学习时,经常静坐好多天,这是对一种身心的磨练。静极之时进入功境,元炁充盈,浑身温暖融融,吉祥功象显达出来,与自然大象相符应。

从邵雍另两首《冬至吟》可知,他对“活子时”前的描述及为恰当,对“天根”极微之理已经知道,可见其功到了通天彻地,先后远近尽明了的地步。二程称其为“内圣外王”是对他的高度评价。

“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其本义来源于先天太极图,“闲来往”是顺天道规律而做循环往复螺旋运动,其运动轨迹状如圆环,环里藏秘,看似至简,却隐含大道之理。魏伯阳作《参同契》,修养之隐语,述修炼之法门,搬天道以类修持,首乾而腹坤,呼日而吸月,与天地同阴阳,参易理而言丹道,假炉鼎以论内修。自古以来就有较多与“天根月窟”相符合的文辞及图画。所表达的大多是“终坤始乾之规律,阴阳动静、交合衍化之法则,循环无穷尽之玄妙”等。

修炼俚语一

温温蕴蕴酥麻征,瑞祥国里享福乐。

三十六宫阳春暖,骑龙驾鹤见鸿钧。

俚语二

营亥待子,注意玄关,凝神调息,归根气穴。绵绵若存,勿忘勿助,寂而常惺,不即不离。读《观物吟》,入“观、见”法门。

邵雍年轻时勤奋好学,融儒道禅易为一体。有史为证:“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后来自成一家,其学说是陈抟一脉相承而来。陈抟老祖说“心如止水能通神”,他也曾言“心若止水何事不知”。在读书研易的同时,他养成了静坐的习惯来进行心性修炼,用心性元神感知万事万物变化,总结出自己对天道自然运行规律的认知经验,写下了多部鸿篇巨著,为人类探索大自然,研究丹道、禅宗、数、理、象、玄等学问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这首《观物吟》及其“天根月窟图”多被佛、儒、道、医、武等借用并发挥.

张紫阳《八脉经》亦有此迹:“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蹻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蹻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吋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吋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炁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採之惟在阴蹻为先。此脉纔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蹻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酆都鬼户,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如此,使真炁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炁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附:

《冬至吟》(一)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

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

冬至吟(二)

何者谓之几,天根理极微。

今年初尽处,明日未来时。

此际易得意,其间难下辞。

人能知此意,何事不能知。

另:

《赋得三十六宫都是春》

清·玄烨

四时观物视韦篇,奥旨微言开画前。

月窟天根来往处,地雷乾巽互环旋。

青阳和煦为春首,淑日依迟作道筌。

运转洪钧推造化,体元善政在身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6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