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在《画皮》系列电影中演活了小唯那个千娇百媚的狐狸精。在《画皮二》中,小唯空灵的歌声配合着琵琶的旋律,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段歌词唱的缠绵悱恻,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这段歌词改编自《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采薇》篇最后的章节。它所要表达的不是电影中小唯的自白与思念,也不是今天大家在抖音等平台上看到的女子悲切思夫的感情,而是征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经.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不同于国风中带着明显地域特色的民歌。小雅中的诗歌多是当时贵族宴会上的歌曲,多采自周王朝直辖地。因此,小雅的音乐会具有主流代表性。这首《采薇》是一位年老的退伍兵在回家路上的回忆录,从青春少年到垂垂老者,他这一生经历了怎样的征途?
出征
西周时期,军队编制有着严格规定。在军队中担任指挥的多是贵族,而冲锋陷阵的士卒多由国都及其周围的奴隶主和平民组成,剩下打杂的杂役一般由奴隶充任。在这个配置中,奴隶没有自由身。
诗中的这位征人,能在老去时被允许回家。可见,他不是奴隶。贵族、奴隶主在得胜而归后会有人伴其左右,但诗中的老者却只能独身归家,证明老者是家在国都附近的一位平民。他在平时靠耕田养家糊口,但也要定时服军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为王戍边已经一年有余,如同来时一样,采薇花又开遍了边地,这也是能回家的征兆。军营里的战友们都在高声谈论着回家后的种种打算。可这种高涨的情绪最终都消散了,还是因为那个少数民族——猃狁。
说猃狁大家不熟悉,但那个与大汉王朝不死不休争斗了好久的匈奴族,大伙应该有所耳闻。这猃狁民族就是匈奴族的祖先。就像爱对汉朝搞点抢劫的匈奴一样,猃狁也时不时对西周王朝来点劫掠。由于他们的骑兵部队机动性很强,西周王朝的战阵式打法只能疲于应对,对于猃狁的侵扰头疼无比。
诗中的征人们,虽然兴冲冲地盼着回家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面对来袭的猃狁,只能放下自己心中的那点小家念想。整装待发,誓要将猃狁击退,以报王上,以还百姓一个安宁!
战事四起
与猃狁的战争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可大家都丝毫不敢松懈。在战场周围,那棠棣花一簇一簇开的真艳丽。这象征兄弟情谊的棠棣花却不能保全兄弟们的性命。
前面指挥的将领驾着健硕的战马,威风凛凛,我们这些小兵只能跟着他们的指挥不停向前。对上凶悍的猃狁骑兵,胜利哪有那么容易?在将军带领下,这一个月已经向远在国都的王上发了三次捷报。可这三次捷报,是多少兄弟的性命换来的?我们这些剩下的人,又有几个能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驾彼四牡 四牡骙骙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四牡翼翼 象弭鱼服岂不日戒 猃狁孔棘
几天前,营地又遭到了猃狁骑兵的袭击。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在夜里站岗了,握着手里的长矛,我几乎不敢闭一下眼睛,深怕一个闪失就让这狡猾的猃狁骑兵钻了空子。在猃狁部开始这种夜间偷袭后,大家伙的精神整整绷了一个多月。
终于,这种枕戈待旦的日子熬过去了。就在几天前,最后一小股猃狁骑兵被彻底击退。我们终于可以给王上报捷,可以回家跟家人团聚了。
只是,这场仗一打就打了十几年。家里的孩子还能认出我吗?
归途
在将军完成交接仪式后,我们这些戍边多年的老家伙也被安排着依次回家。
老家镐京(今天西安)已经很久没有回去了,这一路的变化却着实惊人。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记得当初离开的时候,镐京的杨柳翠绿,一派春光美景。可在这归家的途中,却大雪纷飞。它该是为我难过吧?可它怎么能理解我的哀愁?
我们无疑是幸运的,还能等到这一天。可那么多的兄弟为了这场战争永远的留在了这里。如果能永久的和平,这种不幸就会结束了吧?
虽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无关风月,但它所体现出的军人对家国的忠诚和对和平的渴望,更加感人肺腑。
都说能说出来的悲伤不是真的悲伤。诗中的征人,出发时是刚成家的少年,跟自己一起出发的也是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郎。而归途中,自己垂垂老矣,身边的小伙伴或是战死或是成为了跟自己一样的老人。这段归途,注定与来时路不同,只能由他一人走完。
这样的哀伤,是从小家到大国的忧思,自是比儿女情长的风月来的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