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蒹葭白露早纷纷,上下参差意象

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据元人吴澄所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寒生露凝,"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节气。进入白露节气,初秋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阴寒之气上升,天气渐渐转凉;白天有阳光尚还热,但夜晚已略有凉意。

编辑搜图

气候特点

白露,阴寒之气上升,夜晚已有凉意。"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阳气在夏至日达到顶峰,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白露"是反映寒气增长的节气,天气由此渐渐转凉。

编辑搜图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民俗风情

大雁归来,燕子南飞,鸟儿们开始收藏过冬的食物。微微带着些凉意的空气中,从早到晚都浮动着桂花的清香。秋意渐浓,已是白露时节。一早起来,桂树上满是晶莹的露水。有人托着青瓷盘,细致地收取了,回去煎茶。古人传言,露水可以让人长生不老。汉武帝曾为此在建章宫立了一个仙人承露盘。铜仙人高二十丈,捧着铜盘玉杯,恭恭敬敬,承接天上的露水。

编辑搜图

不同的露水有着不同的功效。柏叶或者菖蒲上的露水可以明目;草叶上的露水,会使人的皮肤变得富有光泽;花朵上的露水,能让女子貌美如花。据说杨贵妃每天清晨都要吸食花瓣上的露水。花枝上的露水,就更有神效了。《沪城岁时衢歌》上说:白露这天,人们把从花枝上搜集到的露水,倒在砚台里,用古墨研匀,再用干净的毛笔蘸上墨,在孩童们的太阳穴上画一个圈,可以免除百病。

更多的人收集露水是来饮用的。陆羽《茶经》上说,煮茶的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红楼梦》里的妙玉用梅花上的雪来煎茶。而最讲究的茶客,是用露水煮茶。

编辑搜图

露水煮“白露茶”是一绝。

白露节采的茶,名为“白露茶”,香而醇,不同于春茶的嫩而弱,夏茶的涩而苦。煮茶的木材要用桑树、槐树或者桐树,含油脂的树不能用,破旧的木器不能用,用了会有异味。水要三沸。三沸后就不要再煮了。煮好的茶倒在小壶里,壶小则香味不散。壶最好是宜兴的紫砂壶,紫砂才能真正体现出好茶的色香味。

白露这天,人们除了收集露水,还要酿米酒。据说这天酿出的米酒,色碧味醇,愈久愈香,并有个专门的名字“白露米酒”。喝了让人醉行千里而不醒。《水经注》对此酒有所记载:“桂阳程乡有千里酒,饮之至家而醒。”

编辑搜图

白露诗句1.《白露》

唐杜甫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南湖晚秋》

唐白居易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3.《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咏廿四气诗·白露八月节》

唐元稹露霑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鬢毛。养羞因野鸟,為客讶蓬蒿。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

5.《秋感·明朝交白露》

元朝·仇远明朝交白露,此夜起金风。灯下倚孤枕,篱根语百虫。梧桐何处落,杼轴几家空。客意惊秋半,炎凉信转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9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