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国旅·经纬研学
公益研学实践第二课《诗经》里的植物--蒹葭
02:13在长白山第一门户--辉南著名的大龙湾景区内的芦花岛上生长着这样一种代表韧性、自尊又自卑的植物--“蒹葭”,今天经纬研学便带领大家走进“蒹葭”的世界。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译文: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文章出处:
《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蒹葭通常被称为芦苇:特定生长周期的荻与芦。
蒹:没长穗的荻。
葭:初生的芦苇。
生态习性:
芦苇多生于低湿地或浅水中。
芦苇是经常见到的水边植物,芦苇常会和寒芒搞混,区别是芦苇的茎是中空的,而寒芒不是,另外,寒芒到处可见,芦苇是择水而生。
药用价值:
根状茎叫做芦根,中医学上入药,甘,性寒,无毒。清热,生津,除烦,止呕,解鱼蟹毒,清热解表。
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痈,表热证,解河豚鱼毒。
生态价值:
芦苇根茎四布,有固堤之效;芦苇能吸收水中的磷,可以抑制蓝藻的生长。大面积的芦苇不仅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所形成的良好湿地生态环境,也为鸟类提供栖息、觅食、繁殖的家园。苇的叶、茎、根状茎都具有通气组织,有净化污水的作用。
经济价值:
芦苇杆中纤维素含量较高,可以用来造纸和人造纤维。在古代就用芦苇编制“苇席”用作铺炕、盖房。另外古代有种乐器叫做芦笛就是用芦苇的空茎做的。芦苇穗可以制作扫帚,芦苇花的花絮可以用来充填枕头,用途有很多种。
园林价值:
芦苇多种在水边,在开花季节特别漂亮。市场上芦苇的新品种有深水耐寒、抗旱、抗高温、抗倒伏的特点,有短期成型、快速成景的优点。
畜牧业价值:
芦苇生物量高,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用作畜牧业,饲用价值较高。家畜喜食芦苇的嫩茎、叶,芦苇地可用作割草地或放牧与割草兼用,适宜马、牛大畜放牧。除放牧利用之外,还可晒制干草和青贮。青贮之后,牧草香味浓。
芦苇具有清热解表作用,在当下疫情中中国传统中医药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希望通过《诗经》里的植物这堂国学课唤醒广大同学及网友们对中医药的重视及热爱,让我们齐心协力,早日打赢这场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