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说早恋并不可怕婚姻到底是自由恋爱好还

本文系作者李单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柏舟》出自《诗经·鄘风》泛彼柏舟,在彼河中。髧(dan)彼两髦(mao),实维我仪。之死矢靡他。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髯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te)。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髧,头发下垂。两,男子未行冠礼前,头发齐眉,分向两边。仪,配偶矢,誓。谅,相信我轻摇柏木舟,在河中慢慢划行。那位垂髫的少年,才是我心仪的男人除了他,我誓死不从别人。母亲啊,天啊,为何你们都不体谅我?她已经有了心上人,而家长给介绍的那位,不是她喜欢的。但她的爱,却得不到母亲的理解和支持,由不得她做主。于是,她只好一人摇着小舟,排遣郁闷,却又无奈无助,感叹,母亲不理解,上天不支持。

泛舟少女

她喜欢的男子,还是垂髫少年,头发还未束起,就是说还没成年。那么,她们应该是早恋了。情窦初开,两小无猜,少年恋爱。虽然也许如青涩的果子出于天真,并不成熟,最终不能结果,但却是真诚、纯洁而热烈的,未经世俗的浸染,是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或许她的家长更明白爱情和婚姻的本质,家长“媒妁之言”而成的婚姻也许并非没道理,但同时也带着更多世俗和势利的成分,往往忽略了当事人的感受,所以往往造成爱情悲剧。

恩爱的情侣

就像现今的很多家长,闻听孩子早恋色变,表现出惶恐,大加千涉阻挠一样。其实,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大可不必如此紧张。恋爱也是一种学习,一种必要的人生体验。无论成功与否,只要年轻人能得到体验,得到学习和成长,就可尊重,就要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如果他们真的相爱,就应该支持,不必问结果;如果他们只是玩玩爱情,也无妨,只要不犯大错;如果他们的初恋日后有结果,那岂不更好;如果没有结果,那至少也是一个人生阶段的必要体验和学习。开明的家长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只要注意观察,因势利导即可。只是,开明的家长并不多,古代礼教社会就更少。而孩子少年叛逆心理重,越阻挠越反抗。

开心的情侣

特,配偶。慝,邪念,这里指变心。姑娘已心有所属,断不会同意家里给说的亲事。她敌不过家长和社会,但有一颗至死不从的心。她下定了决心:誓死不变,只爱那位垂髫的少年。她希望母亲能体谅她,希望苍天保佑她。她反抗的结果,是不容乐观的。但是,这种爱得投入又刚烈的少女,甚至为爱殉情的女子,从古到今从来不缺少。这是爱情的力量,也是爱情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因为是局外人,我们不要说为爱情大胆反抗甚至牺牲生命的人傻,因为人家那不是傻—只是爱得太真太投入了,那种境界只有他自己才懂。

加油的少女

当然,我们赞许为爱情敢于斗争的行为,但不赞成殉情的行为一因为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我们还有更多的事情值得去做。不要因为爱情而为一个人停留,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整个人生。本诗表现了一个女子追求爱情自由,但苦于母命难违,于是忧愤成诗,表达自己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和忠贞不渝的感情。《毛诗序》认为此诗“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余冠英的《诗经选》说到。

余冠英的《诗经选》

姑娘心中已有人,面对包办婚姻,心里郁闷,独自泛舟消愁。母亲哪里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那个垂髫的美少年啊。自己对他情有独钟,生死不渝。可是自己的婚事不能作主,怎不令人郁闷?在旧时代,自由恋爱被认为是伤风败俗,婚姻要媒妁之言,父母为命,很多相爱的男女被拆散,也造成很多不幸的婚姻。也许因此,中国文艺中出现那么多惊世骇俗的才子佳人爱情故事,但这毕竟是艺术的虚构想象,好比《红楼梦》中的贾母所言,这不过体现人们对爱情的不切实际的美好理想。事实上,从某种角度讲,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结成的婚姻,因为门当户对,更加客观实际,可减少夫妻间激烈的冲突和磨合更加符合婚姻的契约精神。毕竟,父母不会伤害子女,婚姻也没有爱情那么单纯。

参考资料

·《毛诗序》

·《诗经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