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八姓--罗
历史来源「罗」源出
一.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
二.相传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以斛瑟罗为氏,后改姓「罗」氏。
四.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罗」氏。
五.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改姓「罗」,后代亦称罗氏。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
六.据《后汉书.南蛮传》及《华阳国志》载「板楯七姓」有罗氏。
罗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十八位姓氏,尤其在广东和四川地区最有影响。当今罗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7%,总人口大约.7万。
名义图腾罗,本义是捕鸟的网。相比而言,罗比网要密,编织的丝绳也要细得多。“以天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天罗地网”的成语就出于此。后来,人们把有着细密微孔的筛子称为罗,由此引申出搜罗、招致的意思。但是,作为动词一直表示以罗捕鸟之义。
罗姓图腾罗字的甲骨文上部是一张网,下部是一飞鸟,表示鸟被网扣住了,有翅难飞,可见是一个会意字。到了秦朝时小隶体中的罗字,在上部的网下增加了“系”,表示网是用丝编织的,同时鸟也进入了网中。远古时代已有使用丝网捕鸟的氏族,据说古时伏牺(即伏羲氏)臣芒氏(也称句芒氏)为最早创制罗网之祖。罗入以捕鸟工具罗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氏族的族徽图形由网和鸟所组成,氏族居住的地方就称罗,建成城堡的地方称为罗邑,逐渐形成了罗国,最终发展形成了罗姓。起源演变汉族歹姓出目颛项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孙季连,以羊为图腾的芈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也为春秋时楚人的先祖。夏朝时,季连的后裔芈部落穴熊氏族已经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地区大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罗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为姓,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飞鸟,而称罗氏族,他们活动于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和湖北罗田之间,北靠穴熊氏族。这一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也是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的中间地带。直至解放前,这一地区的农民仍保留着围网捕鸟的谋生职业和技术。在夏朝,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商朝初期,楚和罗部落逐渐发展为国。到了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部落改称荆楚,罗人迁移到荆楚北面的甘肃正宁县东的罗山。商朝末,荆楚、罗人追随周武王讨伐商。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封楚、罗等国于丹阳、房州。楚氏族越秦岭,沿渐水南下,到达今河南西南的淅川(古丹阳地),罗氏族跟随荆楚向东南跋涉,沿汉水到达湖北西北的房县。此时的罗国是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后来,罗国又东迁到湖北宜城西的罗川城。公元前年楚武王灭罗国,罗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也有以熊为氏。罗姓有多年的历史。外族基因的融入第二支主要来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罗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迂两广地区,与古越骆族融合,形成当代广西的壮族、毛南族等罗姓的先民。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与当地土著混居,形成土家族、瑶族罗姓的先民.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成为彝族、布依族、白族等族罗姓的先民。进入云南的罗姓一支进入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成为今泰国人的先民。南方和西南地区的罗姓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后被同化,成为南方汉族。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时期。北方的战乱导致民众的迁移,使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罗姓中也流人了外族人的基因。主要的事件有:南北朝北魏鲜卑族破多罗、叱罗、西域斛瑟罗等氏族集体改为罗姓,随后唐朝时西域曹国人、天竺人进入中国后使用汉姓罗氏,宋朝西夏国党项族也有罗姓,清朝满洲八旗姓萨各达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爱新觉罗氏等氏族的全部或部分改姓罗。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的汉民。历史上罗姓的分布和迁移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宋朝时期,罗姓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为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占罗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广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以赣皖湘、四川为中心的两个罗姓人口聚集区。明朝时期,罗姓大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5%,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由于罗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要轻。江西仍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罗姓总人口的29.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湖南,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又集中了33%的罗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显。全国重新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两大块罗姓人口聚集地区。当代罗姓的分布和图谱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多万,为全国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1%。从明朝至今年中罗姓人口由70万激增到余万,增长达15倍之多,罗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年罗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罗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罗姓总人口的17%,为罗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渝、粤桂湘鄂闽赣两块高比率的罗姓区域。在近年间,罗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南的迁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动。罗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罗姓在云贵、川渝大部、粤桂、湘赣大部、福建西端,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1.4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居住了大约63%的罗姓人群。在海南、台湾、闽浙大部、湘赣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陕宁南部、甘肃、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龙江西北角,罗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8%—1.4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6%,居住了大约23%的罗姓人群。郡望和堂号梁姓的郡望主要有安定、扶风、天水、河南、东平、琅琊等。梁姓的堂号有安定、仪国和宝善。“仪国”和“宝善”堂号均典出宋朝梁克家,梁克家官居右丞相,风格严整,原则性强,不管是他的近亲,还是大官、皇上的宠臣,也一律按原则办事,而好人得以保全。最终被封为仪国公。家训格言罗姓的郡望主要有豫章、长沙、齐郡、襄阳、河东等。罗姓有与郡望同名的堂号外,还有尊尧、敦睦、丕振、谕德、明德、尊敬、崇彝、嘉德、贻谷、柏林、锦厚、崇文、永祭、归厚、光裕等堂号,尤以豫章为最著名。“豫章”堂号典出宋朝大臣罗从彦,罗从彦豫章人,即今江西南昌人,字仲素,从学于“龟山先生”杨时,是大儒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一心一意传教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时人称他为“豫章先生”。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罗姓历代名人名,占总名人数的0.4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三位;罗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5%,排在并列第五十五位;罗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9%,排在第四十四位;罗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9%,排在第四十六位。罗姓名人中最为著名的有西汉名商罗裒,大臣罗珠(为著名豫章罗氏的始祖);晋朝武陵太守罗企生,襄阳太守罗友;北魏屈蛇侯、侍中罗结;唐朝名将燕郡王罗艺,大将罗士信,文学家罗隐,诗人罗邺、罗虬;南宋抗元民族英雄罗开礼;元朝医学家罗天益;元明之际小说家罗贯中;明朝名士罗圮,哲学家罗钦顺,理学家罗伦,学者罗洪先、罗汝芳;清朝画家罗聘,曲艺作家罗松窗,湘军名将罗泽南,太平天国名将罗大纲;近代金石学家罗振玉,革命家罗亦农;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罗荣桓,大将罗瑞卿,语言学家兼出版家罗竹风,语言学家罗常培,植物生理学家罗宗洛,兽医学家罗清生。
附豫章罗氏80字老新派字辈谱:
天下姓罗是一家!家族修谱时要给生下的孩子,取一个名字写入族谱中。取谱名有一定的规矩,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按辈分用字,这就是所谓的“字辈”。一个谱名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部份:姓+字辈+名。那么,字辈所用的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每个家族都确定了一个字辈谱。这种字辈谱,要么是由族人中从古籍诗词里挑选一段如意的诗文,要么是族人中位显文重的长辈推敲而成。豫章罗氏80个字辈谱,就是属于后一种情况。在这80个字辈谱中,又分老派40字。新派40字。老派40字,是由南宋吏部侍郎(正三品)罗盛得所制定;新派40字,是由明代儒学训导(正四品)罗文溥制定。二公均为当朝进士,又都是正三品或正四品高官。盛得公“自幼好学,端庄安泰”,“未偿一日不看书,未偿一日不作文。凡文稿,皆自胸中流出”。文溥公“聪明敏慧,饱读经书,文章清秀,名贯豫章。”按照二公的经历地位和学识水平,完全有资格来制定本家族的字辈谱派。他们制定豫章罗氏80字辈谱是: (一)80字辈 老派40字 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文曰懋宪光秉兴克允福 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业世常録 新派40字 忠孝传鸿烈芳名震豫章历朝荣显位奕代佐元良 理学垂声久英才毓瑞长宗支同绍述焕发衍嘉祥
(二)浅释80字辈老派 盛应实用君:一个家族要繁荣昌盛,就应该实实在在,信用自己,依靠自己,“君”在这里作同宗同辈或同宗后昆解。 成彦伯公叔:罗氏家族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代代都有贤能和优秀人才,后昆们如要成就事业,就要向这些优秀的公公、叔叔、伯伯学习。 文曰懋宪光:自古以来的文章都说,只有勤勉、胸怀开阔坦荡,既会治理家庭,又能治理国家,才能让家族彪炳史册,发扬光大。“懋”,《辞海》中解释为“以身作则”,“之”字是“前往”之意。用“以之”替代“文曰”,意义有所不同。综观全句,作者希望罗氏后人在治理国家大事时,要能“作宪垂法”,处处以身作则,用博大的胸怀,勤勉亲躬,发扬光大祖德宗功。所以“文曰”、“以之”都可以用。因此,就出现了有的地方用“文曰”派辈,有的地方用“以之”派辈。 秉兴克允福:主持朝政、兴旺发达后,能够使人信服,受人敬重,才是有福气的人。“克”作“能够”解,“允”作“使人信服,受人敬重”解。 亨运会时来:如果确实能够做到以上所列举,你就是有能力、品德高尚的人,那么,你就会世运亨通,好消息会随时来到你的身边。 贤嗣序昭穆:优秀的家族,贤能总是一代传一代,后继有人。当你站在列祖列宗的神位牌前叙说自己时,绝对不能满足,还必须将祖德宗功更好地继续下去。“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中,同宗族内辈分排列,其作用在区别长幼亲疏。以始祖居中,两旁按辈分由左到右、再到左,再到右,如此逐代排列。左为昭,右为穆,昭穆各行中前后均为祖孙,昭穆相对则为父子,序与叙相通。 富有本日新:富有革鼎创新的人,原本就不会因循守旧。因此,他的事业会天天有新气象,而他的精神面貌也是清新饱满的。 德业世常绿:如果你是当官的,就要有定国安邦的本领,你是从事其它职业的,必须讲究职业道德。无论是从事哪一种职业,都要恪尽职守,尽心尽责。这样,你世代就会有人经常享受到国家的俸禄。
新派 忠孝传鸿烈:罗企生不屈于逆臣,为朝廷尽忠而死;其弟罗遵生扶孤继嗣,事母孝义,一门之中有忠有孝,他们的行为十分鸿烈。元嘉间(约)豫章太守胡藩奉太祖玺书,表其宅曰:“一门忠孝”,泰始间(约),江洲督都王景文在柏林为企生、遵生建忠孝牌楼,罗企生、遵生事迹名扬当时,留传后人。 芳名震豫章:企生忠义,遵生孝悌,他们的名字震动了所有豫章罗氏族人,也为历朝当政者所推崇,宋代徽宗就赐匾“一门忠孝”赞扬企生、遵生,为豫章罗氏增添了崇高声望。 历朝荣显位:豫章罗氏始于汉,忠于晋,昌于隋,兴于唐,荣于宋,盛于明。尤其是晋代以后企生、遵生两大支脉,成为豫章罗氏光芒四射的望族。仕官,尚书宰相;仕武,封侯拜将;仕文,赋辞琳琅。地位荣耀而显要。 奕代佐元良:豫章罗氏每朝每代都有雄才巨略出来扶佐开明的帝王或元首,这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也为事实所证明。隋初,罗睺归顺文帝杨坚,由于功勋卓著,升为大将军;唐初就有罗德隽、罗艺为李渊、李世民父子打天下;宋初赵匡胤“陈桥兵变”,罗彦环挺身拔剑、威止异议,立下大功,被敕封太原节度使;明代有罗复仁辅佐朱元璋,朱元璋设置弘文馆,以复仁为学士,位同刘基(伯温)。 理学垂声久:理学,即宋、明时期儒家哲学思想。北宋罗从彦倡导理学,其弟子李侗、朱熹发扬光大。到了南宋,理学的统治地位更是得到了官方的全力保护,成为士人研读的显学。在这一段历史中,江西十三郡涌现出了24位理学名家,其中罗姓占有5位。他们是:罗从彦、罗伦、罗洪先、罗钦顺、罗汝芳:始建于南宋的“豫章书院”又称“豫章二十四贤祠”,就是为纪念这24位理学名家而建的,所以用“理学垂声久”作为豫章罗氏的字辈恰如其分,作者希望罗氏嗣孙能将理学永久传下去。 英才毓瑞长:这一句紧接上一句,就是说罗氏英才们与其他姓氏的英才们共同精忠报国,就能使民族强盛,国运长久。 宗支同绍述:豫章罗氏了孙千千万万,枝叶繁茂,遍布各地,但都同出一祖。希望众多的豫章罗氏支派,都要共同继承祖德宗功,直至永远。 焕发衍嘉祥:豫章罗氏始祖珠公,薨后葬于风水宝地,护佑后昆繁衍壮大。作者希望豫章罗氏后人要焕发精神,继承罗氏光荣传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造一个兴盛祥和的家族和民族,使国家强大。
豫章罗氏80字辈谱,蕴含着我们的先祖“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也寄托了他们对子孙后代的美好期望,将这种期望 紧密浓缩在各自的40个字之中,富有深刻的含义。据笔者所知,这80个字,在全国绝大部分罗姓聚居地广为流传,以此传代,可想其强大的生命力。笔者因受学识水平所限,所释不能尽意,今奏达各位宗彦和专家,以作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之需。不妥之处,企盼赐教!
你的分享转发是对罗氏家族的最大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