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疹医院地址 http://m.39.net/disease/a_9092457.html日本送往中国的物资上的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又将国人拉回到诗的国度,让我们重新认识《诗经》的价值。《诗经》收录诗歌篇,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内容丰富(冗杂)。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这些诗是从全国各地采集上来的,用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既然成为经典,各种风俗的内容也必然要有编排的主题。孔子认为,《诗经》的主旨是“思无邪”,《论语·为政》记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先秦时代还没有《诗经》的称呼,因为有三百来篇,所以就用数字来代称了,称为《诗三百》。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朱熹在《诗集传》里解释道:“诗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举大数也。蔽,犹盖也。‘思无邪’,《鲁颂》《駉》篇之辞。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朱熹认为,《诗经》可以激发人的善心,惩治人的邪意,让人的道德情操归于正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弘扬正能量,“无邪”,应该就是“情性之正”的意思。理学宗师程颐认为:“‘思无邪’者,诚也。”理学宗师的解释更简单,儒学宗师孔子三个字,他只用一个字“诚”来说。“诚”是什么意思?《大学》里的三纲八目中,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是一个儒学专有名词,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里的解释是:“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在这里,“诚”,就是诚实、忠实的意思。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只要对人的本性诚实,忠实于人的本心,就可以“正心”,最后达到“平天下”的效果。这样解释,似乎越来越抽象了,我们还是回到“思无邪”的出处,《鲁颂》《駉》,全文如下:“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々。思无期,思马斯才。駉駉牡马,在坰之野。溥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虽然诗很长,但意思很简单,就是“有”和“无”:16个“有”的后面,都是各种颜色的马。古汉语词汇很准确,不同颜色的马用不同的字来称谓,16种颜色的马就有16种马的写法。4个带“无”的短句,都是对马的期望:“思无疆”,想让马儿跑得远;“思无期”,想让马儿跑得久;“思无斁”,想让马儿跑不累;“思无邪”,想让马儿跑得专心。这首诗歌颂了鲁国王侯很会养马,把马养得很肥壮,也表达了对马的殷切期望。我们知道了,“思无邪”就是要马一心一意地跑,心无杂念地跑,死心塌地地跑,全心全意地跑,心无旁骛地跑!就是没有讲吃草的事儿。孔子的比方打得真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只要耕耘,不问收获。有意思的是:“心无旁骛”的“旁骛”、“心猿意马”的“意马”和对马的“思无邪”,字面形体都指向马,但意思却截然相反。“马”,真的是一种诗的意象,颂歌的意象。而“白马非马”,“马哲”,马,又是一种哲学的意象。马的背上,承载了太多的思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