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中有许多经典名篇,若问哪一首让人印象最深,很多人可能会说,是那首《桃夭》。
这首诗中描绘了一个妙龄少女,美丽娇俏像桃花一样美好。诗人用“灼灼”二字形容这个少女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后人对这首诗评价极高,认为这首诗开创了吟诵美人这个题材。屈原笔下的各种香草美人的形象,就是受了此诗的影响。
《桃夭》是一首四言诗,每一句由四字组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整首诗传递出一种愉快欣喜的感觉。字里行间充斥着兴高采烈,读着诗句眼前仿佛出现一位清纯美女,一路奔跑,一路欢笑。
这样美丽的少女,还是宜家宜室的贤良淑女,更加让人喜欢了。嫩绿的桃枝,鲜红的桃花,漂亮的姑娘在这样的日子里出嫁,实在是太开心了。这样好的姑娘,一定能给夫家带来好运。
外在美和内在美同样重要,内外兼修就是美貌与智慧并存。这首诗到底是称赞美丽的少女还是描写少女结婚时的场景,一直都有不同看法。
其实,无论哪种解读,都能解释通顺,逻辑自洽。在很多文人的笔记中都有记载,遇到乡间婚礼,看见漂亮的新娘,就会想起“桃之夭夭”。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反复吟唱的形式,“桃之夭夭”和“之子于归”这两句反复出现三次。细细品味就能发现,作者还是很用心的,分别从桃花、桃实、桃叶三个方面赞美桃花。
至于“之子于归”也从三个角度进行印证。这样描写的好处在于可以加深印象,强调重点。
通过这首诗,就能发现古人对品德的要求很高。仅有漂亮的外表是不够的,还要有美好的德行。对于待嫁的少女而言,要心中有家庭。
这首《桃夭》,揭示了古人对美的要求实在是高,外在美是必须的,内在美也必不可少。对美的理解,对德行的要求如果推而广之,那就有了现实意义。
诸侯善待百姓就是美,帮助百姓提升个人能力是大美。两个方面都要照顾到百姓,就是明君圣主了。
不用过分解读,也能看出来古人对婚姻家庭的重视。娶了这么好的姑娘,当然是为了组成家庭,延续后代。
在农耕社会中,人口的多少象征着经济实力。古人重视婚姻,就是为了盼望获得美好的生活。一首小诗,慢慢品味,让人浮想联翩。这就是诗的魅力,也是诗能流传千年的原因。
拓展阅读
没落贵族,隐而不仕,创立庄子学派扶持君主,执掌山河,战国奇人吕不韦从废柴到霸主,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五庙和七庙,古代的宗庙制度了解商朝历史,甲骨文必不可少萨培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