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推广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dashoubi.org.cn/e/wap/show.php?classid=3&id=269096孔子删诗在学术史上有一桩公案,就是“孔子删诗”。因为《史记》记载,原来的诗有多首,但是后来经过孔子删减,才有了现在我们学到的“诗三百”。这是《史记》中《孔子世家》中的说法,这个说法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汉代的儒家从先儒那里继承的说法。至于这种说法真实不真实,不得而知。因为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开始对这个说法表示怀疑;到了当代,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这个说法是假的。而理由基本都是这几点:1、在《论语》和其他先秦文献中,都没有提到过“孔子删诗”的事。2、如果孔子真的删诗了,那么剩下的两三千首诗不应该消失的无影无踪,至少也应该有其它的著作记录这些被孔子“删掉”的诗。可是并没有,人们找不到很多的“逸诗”。“逸诗”虽然有,但是并不多。3、孔子曾说过:“郑声淫”。他对“郑”的风气深恶痛觉,这在《论语》中有记载。但是即便如此,《诗经》中依然大量收录了《郑风》这一篇章,这里面有很多描写男女关系的作品,在儒家看来,这些是属于“淫”的。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该就武断的下决定,认为这件事是真是假。因为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不可能的是道听途说就写了,写史书是十分严谨的事情,涉及到孔子这样的人物,更是再怎么严谨都不为过。现在说孔子删诗是真是假,决定性的证据就是到底能不能找到那么多的逸诗。在《左传》中的某些篇章,引用的是《诗经》中没有的诗。而且在引用的时候,也称这些作品为诗,和对“诗三百”的称呼是一样的。虽然这样的作品很少,远没有达到首这么多,但是不得不承认,确实存在一部分“逸诗”。当然还有一些没有被引用的“诗”陆续被发现,那么这件事究竟是真是假呢?留给你自己去探索……儒家与《诗经》整个战国时代,《诗经》的流传主要是靠儒家。虽然也有其他的学者在学和讲,但是都不像儒家一样,以继承和发扬诗书为己任。直到秦始皇“焚书坑儒”,有敢言诗书百家语者,杀。《诗经》在这个时期,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如果不是儒家对于诗书的深厚感情,可能在秦朝这些瑰宝就失传了。但是天不绝诗书,秦朝好景不长,二世而亡。这时候,那些隐藏起来的儒家子弟,就又从社会的各个角落里走了出来,拍一拍身上焚书的灰烬,又开始继续传播《诗经》。当然这时候基本已经没有书本的《诗经》了,但是这些内容永远记在他们的心中,刻在他们的脑海里。在没有名利,甚至还有生命危险的前提下,他们依旧将发扬诗书作为自己毕生的信念。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时传播《诗经》的汉初有三家,分别是齐、鲁、韩。鲁国作为孔子的老家,这里是儒家的大本营,对儒家经典的热情最高。齐国离鲁国很近,多以儒生也很多。齐鲁是地名,但是韩确实一个姓。韩婴是燕国人,他在燕赵之间传播《诗经》,很有名气。这三家传授的《诗经》文本基本没有差异,只是讲解时有些不同。他们用的是汉代的文字,所以叫“今文”。后来在民间流传的另一派,叫做“毛诗”。主要是叫毛亨的人,他们说自己的《诗经》是先秦时传下来的,所以他们的诗是用先秦的文字来写的,所以叫“古文”。东汉后期,前三家已经不流行了,而到魏晋时期,前三家已经失传了,只有“毛诗”一直传承到现在。我们现在学到的,就是“毛诗”的内容。他们的著作有一篇“毛诗诂训传”,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诗经的内容(一)《诗经》的时间跨度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我们都熟知的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颂》用于庙堂祭祀,主要是颂赞之作。《雅》出自各级贵族之手,内容主要是颂赞和怨刺(表达对时政的不满等)。“大雅”的作者地位较高,诗的内容多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而“小雅”的作者多为下层贵族,他们通过咏叹自己的生活,表达对王朝政治的看法。《风》来自不同的地区,广泛地反映不同地区,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感情。打破“风雅颂”的界限看,《诗经》里的作品主要分为这几类:1、颂赞诗,这是诗经里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作品。前边的文章中我们说过最早的诗往往用于宗教祭祀,祭天祭神祭祖,所以产生了大量的颂赞诗,有很多颂赞诗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想那天道的运行,美好肃穆永不停。多么辉煌多光明,文王品德多纯净。嘉美之德使我慎,我们永远要继承。顺着我祖文王道,子子孙孙永力行。为什么要祭祀周文王呢?按照周朝的说法,最先继承天命的就是周文王。而文王为什么可以继承天命呢?就是因为文王有大德。关于天命的说法,可以去我的“先秦文学概论”这篇文章中看。2、3、4、5、6?下期再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