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诗经 >> 诗经版本 >> 诗经选读诗言志

诗经选读诗言志

《诗经》为何一直为我所动。

吟其音,让我想起在两千多年前的那时的人们有着如何的生活状态、情感思绪及周遭的环境社会,仿佛是一眼千年,时空的交错。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摘自古诗文网

闲暇之余,我又翻开了这部经典,

凯风

佚名〔先秦〕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一些生僻字的音与义大家可借助辞典或网络去查找或直接搜索全诗的注解,为保留文本的完整性这里不作注释,只是分享个人的解读。

很久没有读《诗》了,当年就是因为《论语》中孔老夫子的高度推崇,想体会下什么叫作“不学诗,无以言“。毕竟不是班科出身,读诸如此类的文字是有些吃力的,有了几种版本的书籍后,只是每日的读取,了解字意句式,感受全文及参看解析。然后听着流传的朗诵语音,每日背。

西周至春秋中叶,至今两三千年矣,上古之音是不是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了,而仅有的文字却能流传至今,还有人诵读又是不是一个奇迹。不知如何,这某些句子简单的往复循环竟也有着那么多的节奏和韵律,虽没有发展到后期的绝句律诗般那么格律严谨,但有着古朴,洁净。

“诗无邪”。

这首《凯风》是我重读后的第一首,那也是偶尔的瞥见。

《凯风》是《国风·邶风》中的一篇,“凯风”,指的是南风,从“凯旋”一词的“凯”即知是非常正向、喜悦和煦之风,枣树枝芽在和煦的南风下吹拂,一转眼变得茂盛高大,这里的手法也有“比“也有”兴“吧。

赋比兴:《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类比。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

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母亲比作和煦的南风,孩子是枣树上的嫩芽。枣树长大了可当柴,喻薪火相传吧,或是栋梁之物。母氏圣善,作为子女却不争气,处处令其担忧,读到此,是不是有感同身受的愧疚。

最后四句,开头起兴是去寻找清凉的寒泉,寒泉又喻滋养万物之水,地下流淌,润物微言;这又想到禅宗的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为什么是寒泉,不是温泉,解:南风亦多是夏日之风,最需必是清凉,而这里的寒凉又替代了养育所给的所有寒暖。而这滋味我们饮的又是如何,是否又是一个新的话题。“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婉转的黄鸟,能够放出悦耳之音了,又喻这七子开始显出能耐,崭露头角了。“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却没有人宽慰母心的。

这首诗歌是歌颂母爱的,广而推之,又可引申为养育我们的父母辈人。有子七人,可能是我们上代父母兄弟的情景,到了80、90后,如今只剩一二,又会不会有这样的吟诵?我们是他们的仅有依靠,更无多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