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这首诗一共6行,每一行却只有一个

“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描绘了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虽然《诗经》产生于中国诗歌发展的萌芽时期,其本身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这种不成熟的地方在今天来看也不失为是一种语言特色。《诗经》当中的重章叠句,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也都见识过。但是像这首诗这般厉害的,还真不是很多。这首古诗的题目是《国风·周南·芣(fú)苢(yǐ)》,《诗经》中的这一首古诗一共6行,每一行只有一个字不一样,绝世少见。不要说《诗经》中绝无仅有,在后世成熟的诗词中,能重复到这个程度的,也是比较罕见的。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车前草,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在朝鲜族,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鲜族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诗经》中的这首诗就是之前描写劳动生活的场面。这样的诗歌当中对于现实主义传统发扬的最为明显,而且这种反映农村生活的诗篇,不但开启了后人诗歌创作对田园生活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