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同事说她和正在上大学的儿子聊天,谈及一些文学作品和作者,她几乎忘记了大半,于是她儿子就调侃道:“妈妈,你的语文、数学知识应该是这样的:高中时达到最顶峰,之后就是呈下降的抛物线趋势。”同事想想还真就这样,上大学后因专业问题,基本上没有再接触过语文和数学两门课,就说语文吧,虽说平时有看看书,但最多也就是供消遣的网络小说类,与语文文学方面是不搭边的。
其实,不只是这位同事,我们中间大部分人都有类似令人尴尬的现状:对于绝大多数从事非文学专业的人而言,我们的阅读及写作水平在高中时是巅峰,之后便停留在这个水平甚至是呈下降趋势。
当然,这并不是我们个人的过错,而是教育的缺失,毕竟中国很多大学,除非是中文系的,其他的专业少有要上关于语文类的课程。哪怕是毕业后一直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有些专业知识也只能在工作中学,而不是在校园里能得到补充。
我们的惯例就是:非理科专业就不用去学习高等数学、非音乐专业的就不需要懂得音符、非金融专业的也不需要知道投资理财的知识,像被定了性一般,我们学哪个专业就只能去学哪些课程,其他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就不需要去接触,然而这些知识却是除了专业以外的基础,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必须要学习的。
这些基础知识就是吴军在《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提到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核心学科包含了许多基础学科:数学、逻辑学、自然科学、金融、音乐和艺术等等其中也包括了语文、文学和写作。
吴军是硅谷投资人,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互联网搜索专家,曾著有《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等畅销书,一个典型的理工男如今却出书教我们如何去写作,是否“越界”了呢?而且,这本书的书名相比他之前的著作一点也不出彩,甚至可以说取名取得相当保守,但是,还没看完第一章,我就收回了这想法,在此引用《枢纽》的作者施展说得话应该是比较贴切:“‘阅读与写作’这书名还是低估了这本书。”
那么,吴军的这本《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在说什么呢?顾名思义,这本书主要是介绍了如何阅读与写作,其中也包括了听和说,另外,还有关于经典范例的解读等内容。对于爱读书的读者来说,经典范例的解读已经让人受益匪浅,更何况还包含了公文、书评等实用的写作干货。
01重新认识语文高中的时候就流传了一句话:“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句话是否有些夸张?其实一点也不。吴军在《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就说到:“如果一辈子只学一门课,那就应该是语文。”他说这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根有据的,如丘吉尔,他连带括号的四则运算都算不清楚,但却能胜任英国的财政大臣和首相,是因为丘吉尔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都非常强。
虽然丘吉尔这个是个案,没有普遍性,但看看我们周围的人,那些数理化学得不好的,有多少人是因为看不懂题目,理解不了题意而做错题的?还有些因为口头表达能力不好或写作能力不佳而错失一份高薪工作的亦大有人在,而导致这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语文没学好。
那么,语文到底是学些什么呢?有些人说,我从小就学语文,怎么会不知道语文学什么?不就是读和写吗?其实,读和写只是语文的一方面,是有些片面的。简单说来,语文包含两方面:一是包括听、读、观察和理解的感受,感受是要求我们对文学作品具有一定欣赏、理解能力;二是包括说、写、唱、表述和表演的表达。
我们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三都有上语文课,一共15年,按道理,我们学习的时间并不短,但是,由于中小学教育多是追求分数,导致我们偏重于感受而忽略了表达,写还好一些,说的能力就欠缺了些。好的书面表达能让人感受到美,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流传千古,比如李白的诗、苏轼的词等等,而好的口头表达则决定了一个人能够调动多少资源做多少事情,也决定了一个人在生活中受欢迎的程度。
因此,学好语文非常有必要,即使是理科生,也不能重理轻文,虽然它不能帮助我们直接实现变现,却能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锦上添花,而阅读和写作就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吴军数学通识讲义阅读与写作讲义京东旗舰店¥购买已下架02关于阅读与写作,我们需要避过哪些“坑”?《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这本书的干货及亮点非常多,相信也有很多人已经介绍过了,在这里,阅读与写作的方法技巧我就不再赘言,只谈一些我们阅读与写作时要避开的“坑”。
关于阅读:
第一个要避开的“坑”是:阅读除了要懂作者字面上的信息,还要能读出隐含信息,读懂作者的内心想法,而不是在书中挑了一堆破绽后就给这本书打差评,这样的阅读其实是没有读懂这本书,不算是一个合格的读者。
例如读《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如果我们专挑书里面关云长斩杀的那些人物在现实中并非是其所为,又或者是书中的一些地点谬误,这样虽然不失是一种博人眼球的方法,但实际上对自己的阅读理解并没有实质的帮助,除非你已经参透了书中的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谬误那就另当别论。
第二个要避开的“坑”是:阅读也是需要讲“品位”的。在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时,需要阅读“正统”文献、权威的综述文章和学术专著,而不是随便在网上找一些帝门左道的内容当作主流来读。吴军在书里引用杨振宁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习惯读什么样的物理学论文,决定了他在物理学领域能走多远。这就是品位。而“正统”的、权威的文章是某个领域或行业的主流,它们有一个基准线,只要阅读这个基准线以上的文章,品位也就很高了。
最后,阅读时,我们不能轻易地全盘接受或否定作者所叙述的观点,一定要分清楚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是作者的主观想法。对于客观事实,我们要考察信息源的可靠程度,对于主观想法,我们要看讲话人的信誉,并注意他得出结论的逻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伪存真,不会被假消息牵着鼻子走。
关于写作:
第一个要避开的“坑”是:作者要把客观的知识或者自己主观的想法,用读者熟悉的概念讲清楚,需要遵循从熟知到未知的方向,而不能反过来。这也容易理解,因为站在读者的角度看,他们要做好阅读理解就得站在作者的立场去思考,一层一层地抽丝剥茧,将作者的意思还原出来,所以,必须从读者熟悉到未知的方向写,读者才会有兴趣读下去。
第二个要避开的“坑”是:写作的结构也是有定式可以遵循的,而不是为了追求新鲜就总想着标新立异。吴军在书中打了个比喻,将写作的结构比作起房子的结构,那原理就相通了,如果建筑师设计出一座古怪的房子来,非但不好用,结构也可能不结实,写作亦是如此。而行文的结构不外乎是或以时间线索,或以矛盾冲突为线索,或以小见大等等,我们只需要按照有限的写作结构去写就可以了。
第三个要避开的“坑”是:写作要注意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区别,不能将两者的用词用语混着用,更不能在口语中铺出多条线索给听众。两者的用词用语不能混着用这个好理解,由于书面表达一般是比较正规的,如果大量地运用口语化的词,就会让人感觉缺乏权威,而在口语中就要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词语让听众听得明白。而在口语中不能铺出多条线索则是因为听众的水平不一,不是所有的听众都跟得上讲话者的思维,如果讲话者一时一个线索,听众就会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了。而书面表达则没有这个顾虑,因为书本可以翻来覆去地看。
第四个要避开的“坑”是,写作需要注意主题突出,不能让背景喧宾夺主。
最后是,任何时候,内容都比形式重要。好的文章绝不用是华丽的词藻或是名人名言堆砌出来的,真情实感的文章比文辞更重要。
如何做好阅读与写作,当然不是只有几个方法论就万事大吉,不过,在阅读与写作时我们能有意识地避开一些坑,就可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我们学识上的积累是有帮助的。
事实上,阅读与写作,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这本书并非是给应试的学生看的,作者没有教学生如何去得高分,而是给大家一个重新认识语文、重新理顺阅读和写作的机会。
03让作品回过历史中去本书的下篇是经典解读,国内的有《诗经》《牡丹亭》《红楼梦》;国外有《浮士德》《九三年》《神曲》等。
吴军找的角度也比较新颖,比如读《红楼梦》,他将《红楼梦》概括了四个特点:自上而上的权力结构、能够集中力量成成大事、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这些特点是读红楼梦的基础,同时去看看曹雪芹的生活的时代,了解一下他的生活,只要把握了这些资料,读起红楼梦也就很容易多了。
鲁迅说过,要了解一个人要读他的全集。
同样,要读懂一本书,也要了解的作者的历史背景,这个背景,不仅仅是作者所处的时代,也包含作者的家庭背景。
吴军在解读这些经典的时就是这样,他的目光不是局限于书本,而是放眼于作者的历史背景,将书本内容和作者的历史背景融于一体,通过历史背景全面去理解作者写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蕴藏的信息。
正如吴军说的:那些在一个民族特定时代创造的文艺范本,不仅是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也是那些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结晶。
脱离背景去谈论一个人、一本书是没有意义的,而用现代人的价值观来衡量其他时代的人物或事件更不可取,因为,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是无法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
反过来,我们看了一两百多年前的经典作品,也能了解到当时百姓的生活习惯,衣食住行以及精神状态等信息,对比之后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
文学之所以能超越时空的意义便在于此。
04结语语文很重要,而学好语文的关键就在于阅读与写作,这是一种帮助我们理解他人、表达自大我的底层通用能力。然而,十几年的语文学习并不足以让大部分人获得优秀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补上这一课。
得到专栏作者刘润评论道:“《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值得每一位对写作真正感兴趣的同学阅读,从本质出发,才能祛魅存真、事半功倍。”
看完《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这本书,使我更加热爱阅读与写作,它也成为了我的枕边书之一。而且,第一次可以大声地说:“我的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