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诗经风雅颂

先秦时期,《诗经》被称为《诗》或者《诗三百》,相传它是由西周周宣王时期一位叫尹吉甫的大臣主持采集、孔子编订的。《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我们可以理解为民歌,“国风”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民歌。当时的老百姓不管心中有什么想法,都喜欢通过民歌的方式唱出来—对于美好的事物,自然要传唱;若是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也要在歌唱中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百姓们认为,这样的“风”,君王是听得见的。

《国风》是《诗经》中最有价值、饱含精华的部分。大家比较熟悉的《关雎》《蒹葭》《七月》等篇章,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部分。

“雅”是指“雅言”。《论语》中记载,孔子在讲书、主持祭祀的时候,要用“雅言”。所谓“雅言”,就是通行于各诸侯国的标准语,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雅言”是以西周人所操语言为基础的,因为周文王、周武王带领家人和士兵夺取了天下,所以他们使用的语言自然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广,为百姓所使用。“雅”也被称作“正声”,意思是正式的、正规的。最初能用“雅言”写诗的,都是王公贵族。

在《诗经》中,“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为歌功颂德的诗歌,“小雅”中就有不少是讽刺之声了。《采薇》《鹿鸣》《江汉》等,都属于《雅》中的经典诗篇。

“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时用的乐歌。古代人祭祀,特别是贵族的祭祀典礼,一般在宗庙里进行。祭祀典礼中,要歌唱,要跳舞,要表现祖先活着时候的功德,这就需要歌功颂德的诗篇了。“颂”的原意就是人跳舞的样子。

“颂”在《诗经》中占的篇幅不大,每一首也比较短,估计是因为这些参加祭祀的古人又要唱,又要跳,来不及唱很长的诗歌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