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5月,在今天河南省新郑市附近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战役,战争双方是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公叔段。此时历史已经步入了春秋时代,这种“礼崩乐坏”的事早已经不在少数,奇怪的是这个事件依旧被孔子郑重其事放在了《春秋》里,左丘明也给做了很详细的注释。
鲁国史官左丘明今天我们通过三方面看看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让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津津乐道,这三个方面包括:
郑伯克段于鄢
“黄泉”相见的母子
孔子与左丘明的微言大义
通过了解这三个方面,看看我们到底能在这个故事里获得什么样的生活智慧。
01郑伯克段于鄢
郑武公娶了申国的武姜,生了郑庄公和公叔段。郑庄公出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的,让母亲武姜遭了很大的罪。因此,郑武公和母亲武姜给郑庄公命名为“寤生”,“寤”有逆向、忤逆之意,如此起名父母确实对这个孩子出生多少有些不满。
郑武公因为痛苦的生产经历,母亲武姜一直对小寤生非常反感,甚至向郑武公提出要改立小儿子公叔段为接班人。此时还是周平王时期,宗法制度还未完全崩溃,因此父亲郑庄公果断拒绝了母亲武姜的提议,坚持西周成立之初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让寤生继承郑国君主之位,史称郑庄公。
郑庄公即位后,母亲武姜不遗余力的为小儿子公叔段争取更大的利益。最初母亲想让大儿子把曾经被郑国吞并的东虢国的国都“制邑”封给小儿子,但是因为这里地势险要,被郑庄公果断拒绝,并且表示,除了制邑,整个郑国哪里都可以。
后来将郑庄公把“京邑”(今河南省荥阳县)分封给了自己的弟弟,谁料弟弟仗着自己母亲的宠爱,公然做起了违反“礼制”的事情。当时公叔段将城墙修得又高又长,完全超过了自己这个级别应该有的尺寸。
郑国大夫祭仲立即向郑庄公汇报,祭仲认为公叔段这么做违反先王制定的礼法,对国家百害而无一利。
郑庄公无奈地表示:这是我母亲的意思,我也没法反对。
大夫祭仲很不客气的说:您母亲的欲望是无法被填满的,不如早做打算,祸患一旦滋生就如同杂草,杂草一旦蔓延开来便难以铲除,更何况这是您备受恩宠的弟弟啊。
不过郑庄公胸有成竹的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就拭目以待吧。
果然如祭仲所料,公叔段煽动郑国西部和北部的封邑背叛郑庄公。这让郑国大夫公子吕非常着急。
他对郑庄公说:“现在国家已经有两个国君了,如果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你的弟弟,那么我们就会去服侍他;如果不给,请马上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
郑庄公平淡地表示:“我知道你很急,但是请你先别急,我这个愚蠢的弟弟不用咱们除掉他,他自己就会招来祸患”。
后来公叔段收了西部和北部的封邑,“吉吉国王”大夫公子吕马上就立刻劝谏说:现在公叔段土地扩大了,马上就会获得百姓的拥护,再不动手真来不及了。
郑庄公依旧淡定的表示:我这个愚蠢的弟弟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但是人心是不会跟他走,早晚会垮台。
直到公叔段加固城池,整备铠甲,聚拢兵马战车,准备给哥哥致命一击,母亲也准备在他偷袭首都时打开城门以作内应。此时的郑庄公听说弟弟准备动手后,当即表示,可以出击了。
郑庄公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场讨伐公叔段的封地京邑,京邑百姓听说国君讨伐叛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于是共叔段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5月23日,公叔段兵败逃往共国。
以上就是孔子在春秋中那一句“郑伯克段于鄢”的全过程
02“黄泉”相见的母子
故事到这里,按理说已经结束了,哥哥居正道,看到自己母亲和弟弟公然违反礼制,挑战自己的权威,破坏国家的稳定。作为国君,他运筹帷幄,放纵自己弟弟的肆意妄为,让他为全国的百姓所记恨。在弟弟膨胀到一定程度后,率领正义之师讨伐无道的弟弟,最终大获全胜,弟弟仓皇逃往邻国,放到现在水一个几十集的电视剧不成问题。
但是事情起因是母亲武姜对待子女并不公平所致,因此,左丘明在为《春秋》做注的时候,特意交代了母亲武姜的结局。
得知小儿子失败,母亲武姜非常悲痛郑庄公得知自己的母亲联合自己的弟弟要搞死自己,一怒之下把母亲软禁起来,并且放出狠话:“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说白了就是不到黄泉不相见,老死不相往来。
不过转头郑庄公就后悔了,毕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而且自己出生确实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为此郑庄公颇为烦恼。
郑国一位叫颍考叔的士人,他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也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得知此事后,带着贡品去觐见郑庄公。
郑庄公按照礼制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特意把肉留着。郑庄公大为不解,问他这么做是何意?
颍考叔说,小人的母亲,一直想尝尝君王赏赐的肉,所以小人要把肉留下,回家带给母亲。
听闻此话,郑庄公想到了不能相见的母亲,叹了一口气说到:你还有个母亲能够孝敬,唯独我没有。
颍考叔明知故问道:“请问您这番话是什么意思?”
庄公把自己脑袋一热放出的气话告诉了他,还表示他现在很后悔。
颍考叔回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这不就是“黄泉”吗?地下的泉水就是“黄泉”;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敢您违背了誓言呢?”
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建议。走进地道去见了母亲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意思是,隧道里相见也是其乐融融啊!
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意思是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
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千古美谈,母子“黄泉”相见鲁国史官左丘明高度评价了颍考叔,认为他是个真正的孝子,不但自己孝顺,而且让孝惠及到了庄公。《诗经》里有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意思是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这即表彰了颍考叔的孝顺,也认可了郑庄公的品德。
03孔子与左丘明的“微言大义”
故事到这里算是真正结束了,这场战争有三个特殊性让千百年来无数人反复阅读和思考。
一是这是被“至圣先师”孔子所重视,并郑重其事写道《春秋》里的一个重大事件。并且被鲁国史官用注的形式精彩的描述了出来;
二是这是一场因为母亲偏心小儿子,导致兄弟矛盾变大,继而导致祸起萧墙的一场战争,是对违反礼制导致混乱的一次诠释;结果虽然兄弟分离,但是最终母子和解,彰显了儒家的“孝”文化;
三是这个故事贡献了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
孔子郑重其实记录这件事无外乎是想告诉后来人,礼坏乐崩不尊重礼法会引发多大的动乱,左丘明用他精彩的笔法替我们讲述了出来,其中的道理,到了今天依旧发人深省。
孔子首先是作为母亲,不应该厚此薄彼,区别对待两个儿子,身为父母不平等的亲情关系就是一个家庭的致乱之源;作为哥哥在发现弟弟出现问题时,应及时加以规劝和教导才能让让家族稳定与兴旺。多少家庭因为年幼时期父母的不公平对待导致了父母晚年因为金钱或者赡养义务导致家庭的分裂,多少家庭又是因为哥哥放纵自己弟弟不规范行为,导致家族衰落。
其次就是作为领导也好,普通群众也好,一方面如果仗着自己并不坚固的靠山,狐假虎威,恃宠而骄,最终被同事们孤立,走向衰败;另一方面当一个领导面对有人挑战自己的权威,不要过于着急,只要自己坚定自己的正道,团结群众,早晚会让他的行为不攻自破。
最后自然就是以和为贵的宗旨,没有过不去的坎,家庭关系最终还是要走向和解,家庭和解了,家族才会强盛;而且孝是会传染的,只要自己行孝道,早晚会影响身边的人,让身边变得越来越好。
原创不易,请各位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