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从西周到战国十

周厉王采用“专利”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西周王朝的财政状况,但是引起了全国几乎所有人的不满。周厉王为了消除反对意见,任用卫巫监视人们的言行。从表面上看,百姓不敢再抱怨什么,大臣们也不再多言,但是实际上人们的愤怒已经无以复加。终于,在周厉王三十七年,即公元前年,都城镐京爆发了以城市平民为主的暴动,参与者除了“国人”之外,还有贵族和军人。由于当时的军事指挥权掌握在贵族和公族手中,而不是由周厉王直接拥有,因此在暴动发生时,当贵族世家及其麾下的军队加入到暴动者的行列中后,局面便失去了控制。周厉王别无他法,只得带领少数大臣逃离镐京,奔至彘地(今山西临汾霍县)。

逃亡中的周厉王势单力薄,在彘地驻留十四年也未能获得复位的机会。暴动的民众不但驱逐了周厉王,而且包围了王宫,要求交出太子姬静。召穆公为了平息众人的怒火,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静交了出去。国人杀死了召穆公的儿子,太子静因此幸免于难。

暴动结束后,国家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朝政无人主持。太子静年幼,尚不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而且民众的愤怒情绪还没有平息,太子静恐怕不宜过早露面。在这种情况下,由谁来主持大局,稳定民心,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史记·周本纪》称:“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认为“共和”指的是召公和周公联合执政。这个说法和《古本竹书纪年》有差异,后者是这么记述的:“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天子事。”认为“共和”指的是一个人,即共伯和,而不是召公和周公两个人。

《汉书·古今人表》颜师古注:“共,国名也。伯,爵也。和,共伯之名也。共音恭。”认为共伯和应该是共国的君长。根据《史记·周本纪》和《左传》中提到的共地的相关记载,共地隶属于卫国。如今,多数学者认为共伯和就是当时的卫国国君卫武公。卫武公名叫姬和,他和召公、周公两位世袭王室卿士一起,共同执掌王政。

十四年之后,周厉王薨逝,太子静成年,民众的情绪早已平息,故“共伯使诸侯奉太子静为宣王,而共伯复归国于卫也。”(《鲁连子》)

共伯和执政和归政,都是出于当时政治局面的需要,不存在诸侯与天子争位或让位的情况。

共邑原来是古共国的都邑,位置在如今的河南省新乡市辉县,西周时期被卫国吞并。卫武公之所以能够成为执政,自然是因为西周时期卫国的地位很高。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中,以宋、卫、鲁、齐最大。宋国是殷商的后裔,虽然受到周王室的尊重,但是不受信任。齐国王舅之国,然而是异姓诸侯。鲁国和卫国则都是姬姓诸侯国,分封之初,鲁得“殷民六族”,““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卫康叔得“殷民七族”,“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于有阎之土,以共王职。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蒐。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殷墟是商代的王畿,已开发的土地和居住在该处的人民当然都要比齐鲁地区要多。从文化上说,《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和《卫风》都是反映卫国人民生活的诗篇,共计三十九首,而其它诸侯国均只有一风。从上述几方面可以看出,卫国在西周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最重要的诸侯国。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年,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纪年的开始。

周宣王是一位在历史上有争议的天子,有人认为他是中兴之主,但也有人认为所谓的“宣王中兴”名不符实。

周宣王姬静,是在厉王“专利”失败、“国人暴动”及“共和行政”之后即位的。当时,他治国面临着多方面社会危机,如国内各阶层之间矛盾的加剧;奴隶和“民”的大批逃亡;周边戎、狄、蛮、夷诸部族的不断内侵;作为西周立国经济基础的井田公有性质的部分改变,以及伴随部分井田性质改变而出现的财政困难与如何对待逃亡新地区的奴隶和“民”问题等。宣王即位之后,为了振兴西周王朝,摆脱内忧外患困境,遂摒弃厉王的“专利”政策,在社会经济方面采取了若干具有革新特点的重要举措,并初步形成了制度。

周宣王即位后,首先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番革新。他任用贤能,虚心纳谏,整顿刑法,努力改善与诸侯们的关系。在改变执政风格的同时,周宣王还积极恢复王朝的经济。之后,在对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进行的军事征伐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显示了周王朝的威力。《诗经》中有不少作品都赞颂了宣王时期的景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