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改变历史进程的五位太子
古时,“太”通“大”,最早的时候“太子”指代的是“天子”。秦朝建立后,封建王朝进入了新的时代,作为皇帝的嫡长子,“太子”这一高大上的称呼被频繁使用。所以,太子最早指的是天子,后来“太子”渐渐成为天子之子或诸侯之子的代称,秦之后汉朝建立,“太子”便成了官方宣布的皇位继承人的特指,一直到清末都没有变过。
也就是说,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只不过历史上有很多太子虽然十分贤明,出类拔萃,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登上皇位,也直接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其中有五位太子可以用“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来形容。
秦始皇太子扶苏
严格上来讲,扶苏从来没有成为太子,而是被尊为秦始皇的长公子,后来秦始皇临死前想要将皇位交给素有贤明的扶苏,而扶苏此时身在北方,并不知道父亲去世的消息,结果被弟弟胡亥捷足先登,抢了皇位。扶苏被胡亥矫诏杀害,而胡亥也没有得到什么下场,后来被赵高所害,辉煌一时的大秦帝国传了二世便亡了。
扶苏的母亲是郑国人,喜欢吟诵郑国的诗句,其中最喜欢的一首出自《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里面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这样深情款款的句子,而“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是“香草佳木”的意思。秦始皇将两人的儿子取名为“扶苏”,显见对此子寄托着无限的期望。
扶苏也确实不负众望,他天生聪颖,仁慈为怀,不但作战勇猛,而且极富政治远见。秦始皇焚书坑儒前,扶苏几次上书谏止,他认为“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代贤君气质之人,却在秦始皇死后被李斯、胡亥和赵高合谋矫诏问罪,自杀身亡。威名赫赫的大秦帝国也在短短十五年之后轰然倒塌,让人唏嘘不已,若是扶苏不死,也许大秦帝国在他的领导下能够延续下去也未可知。
汉武帝太子刘据
刘据其人,算得上是个有古遗风的人,他待人宽厚又坚持原则,每每被人构陷却泰然自若,清者自清,汉武大帝有子如此,却没有好好珍惜,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昏招。
刘据是汉武帝的长子,他出生前,武帝已经登基十多年了,却没生出一个儿子,因此郁郁寡欢。不过好事多磨,该来的终归还是来了。武帝最爱的卫子夫在连续生了三个公主后,终于给他生了平生第一个儿子,小家伙气宇轩昂,麟趾振振,让武帝极为喜爱。同时母以子贵,卫子夫在大夫主父偃的建议下,被立为皇后,也算是一段传奇。
汉武帝指派了最好的老师悉心指导太子,刘据也不负众望,十几岁就博学多识,处理政事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但以德为本,而且敢于平反武帝的失政,朝野有识之士都交口称赞。武帝对太子十分信任,不但为他建立“博望苑”用来交接宾客,还处死了构陷太子不孝的常融。
然而随着武帝年事已高,一些为人阴狠的小人担心宽厚的刘据继位后对自己不利,于是想尽办法诬陷太子,这其中以江充最为积极,最终也是因为他设计“巫蛊之说”而导致刘据自杀的结局。
刘据冤死后不久,武帝才回过味来,他怜惜刘据无辜遭害,修建思子宫以寄哀思,然而大错已铸,悔恨无用了。
唐高宗太子李贤
李贤即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章怀太子”,他姿容貌美,天分过人,是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二子,他的哥哥、太子李弘猝死后,李贤被立为太子,成为大唐帝国的法理继承人。
然而造化弄人,李贤除了有一位非常看好他、喜欢他的父亲,还有一位视权力如命,视亲情为草芥的母亲。武则天再嫁给高宗后,逐渐掌握了高宗的软肋,也顺便将大唐的天下揽入怀中,因此即便是亲儿子做了太子,也是她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李贤的哥哥李弘素有贤明却突然猝死,这样机会和厄运一齐降临到李贤头上。他做了太子后,面对糊涂的高宗和冷峻的武则天,日夜战战兢兢,小心翼翼,高宗三次让他监国,他都完成得非常好,却不想因此得罪了武则天,武氏岂能让李贤这样安安稳稳地做太子、做皇帝?于是武则天终于找了个机会污蔑他谋反,将他从太子位上赶了下来,贬为庶民,从此风雨飘摇,如一叶浮萍一般,随时都有消失的危险。
果然,武则天做皇帝后,派酷吏丘神绩将李贤逼死,彻底解决了这个后顾之忧。李贤虽死,但是他做注释的《后汉书》却流留了下来,还因文辞达意、语言优美被称为“章怀注”,也算是流芳百世了。
明太祖太子朱标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母亲马皇后,朱元璋称吴王,他是世子,朱元璋做了皇帝,他顺理成章成为太子。老朱为人阴骘并且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按理说,做他的太子可不是很容易,君不见开国皇帝立的太子,有哪一个顺顺当当地接了位了?可越是如此,越反应出朱标的优秀与贤明。
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用情至深。他不但请了宋濂这样的文坛大儒做太子的老师,还将一干文臣武将如李善长、徐达等这些开国功臣封为太师、太傅,成为太子的左膀右臂和坚强后盾。朱标也确实当得起老朱这样的重视,他仁爱慈孝,对父母兄弟都关爱有加,对朝中大臣也敬重恭谨,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历次监国期间,能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他对朱元璋残杀功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算得上有自己的独立个性。
如果朱标顺利登基,一是肯定在朱元璋所谓“洪武之治”的基础上有所改进,能够匡扶老朱的过失;二是朱标必然能够团结大臣和兄弟,护佑大明江山固若金汤。然而历史往往就是这么无趣,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巡视陕西回来后就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朱元璋痛哭不已,心疼之下,竟指定朱标嫡子朱允炆做了未来的皇位继承人,种下了“靖难”的种子。
清康熙太子胤礽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文治武功举世闻名,号称“千古一帝”,可是他的晚年却十分的不快活,尤其是为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感到痛苦不堪。
康熙身体康健,几十个儿子,上百个孙子,这一大家子之于平常百姓家尚且勾心斗角,更何况是富有四海的帝王之家。儿子一大堆,皇位却只有一个,偏偏康熙活得久,做皇帝时间又长,导致太子胤礽四十年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处于明处,几个皇子处于暗处,所有的流言蜚语和刀光剑影都冲着他来,饶是他再天纵英才,双拳也难敌四手。终于被“立了废,废了立,立了又废”,成为历史的笑谈。
可是胤礽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确实是贤明优秀的人。康熙册封他为太子的诏书中说他“日表英奇,天资粹美”也是极为恰当。胤礽读书刻苦用功,能熟练运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这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自然极受康熙这个老师的喜爱。
在治国经验上,康熙一是亲自教导,二是敢于放权,让胤礽在历次监国中试错锻炼、进步成长,堪称非常信任。
然而,随着御极天下几十年的康熙逐渐老去,朝中大臣们不得不为自己打算,皇子们即便不党,身边也会有无数投机之人穿梭往来,身为皇位继承人的太子自然更是香饽饽。在亲信大臣们的教唆调拨下,胤礽逐渐放松了警惕,对康熙和诸位皇子有了疑心,最终在夺嫡之争中黯然谢幕,殊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