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人与南夷的战争采芑

周人发源于西部地区,最开始周朝的国都就在镐京,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市,南夷也叫南淮夷,他们的活动区域主要在淮水流域。本来这两个民族井水不犯河水,但是西部地区的气候、土壤、水文、物产等条件明显不如东方、南方地区,因此周人夺得天下以后,一边在东方、南方分封诸侯,加强对华夏大地的统治,另一方面周人也在向东部、南部地区迁移。

特别是周宣王时西北大旱,而南方、东方雨水充沛粮食丰收,引发大规模周人南迁,这样进一步加剧了周人与南夷的矛盾,最终引发了一系列战争。

从南夷来说,他们是被迫反抗周人的侵略和压迫,是保卫自己家园的正义之战,从周人来说,他们发起战争就是为了争夺南方的物产与土地。虽然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周人毕竟底气不足,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周人处在下风。特别是周昭王南征死于汉水之后,南夷士气高涨,声势越来越大,周王朝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做出让步,被迫承认南夷政权的合法性。

但是对于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来说,南方也是天下的一部分,迟早要归到周朝的版图中来,于是在周宣王时,再次出兵攻打南夷。这就是《采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方叔率兵镇压南夷的战争,也是周人得胜归来的凯歌。

诗的开头是人们在郊外采摘野菜的场景(“薄言采芑”),但诗人特别强调这块田地是新开辟出来的,才一两年的时间而已(“于彼新田,呈此菑亩”),这就暗示着这场战争的目的就是新开垦的土地,就是为了开疆拓土。

这首诗共分为四章,前三章都是描写方叔的军队,只有最后一章着笔于战争本身。

首先诗人惊叹于方叔的军队竟然有战车三千乘(“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并且在诗中再三强调。以当时的战斗编制来说,一辆战车配备甲士3人,步兵72人,共有士兵75名,三千辆战车也就是,人,参照我国军队一个师10人的兵力,方叔率领的就是二十二个师的兵力。当然诗中虽说三千,但只是泛指并非实指。即便如此,方叔所率军队的庞大也毋庸置疑,由此可见周人对南方地区的重视以及志在必得的信心,更可以看出这一仗也是毕其功于役的大决战。

其次诗人夸赞方叔乘坐的战车、佩戴的弓箭、身穿的将服,意在凸显方叔英武勇猛。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还细致地描写了方叔佩戴的美玉,《礼记》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诗人正是以鱼皮箭袋(“簟茀鱼服”)暗指方叔武功出众,又以贵重的玉佩(“有玱葱珩”)暗指方叔文采出众,文武兼备的方叔当然是理想的大将人选,这也为下文称赞方叔有勇有谋(“克壮其犹”)做了铺垫,也为战争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接着诗人以鹰隼一类的猛禽搏击长空入诗,夸赞方叔统帅的军队纪律严明、操练之勤、将士用命,隐隐然有虎狼之师的威势,更让人信心倍增。有这样的军事实力,胜利之声已呼之欲出。

正是有这样的军队,诗人才有底气嘲讽愚昧无知的南夷自不量力,胆敢与周朝这样的大国为敌(“蠢尔蛮荆,大邦为仇”),只能是自取灭亡。果不其然,方叔的大军打了胜仗,平定了南方,押着俘虏凯旋而归。

这首诗对于战争的具体过程只字未提,对于战争的结果也仅仅是四个字“执讯获丑”(押着俘虏)就交代完毕,最后收到的效果就是南夷接受周朝的统治,周人从此可以在南方安居,而且南方的物产也来到周人的生活中,《南有嘉鱼》一诗描写的就是南方的水产品来到周人餐桌的情形。

周人不喜欢多谈战争的过程及战果,有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原因,但是我认为这也与周人的军事思想有关。两国交战之时,军队的军容军威、号令的严明、将士的操练、主将的武功谋略、军队的士气战力以及整个的战争环境是胜败的关键,实际上战争就是这些因素的较量,而不仅仅是战场上刀枪相向的时刻。周人的这个军事思想也可以说是中国兵法“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渊薮。

诗经(风雅颂三卷册,返璞归真版,全注释,全彩插图,无障碍诵读)文学骆玉明解注三秦出版社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93.8购买已下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