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友鼎解救黎民的追击战,西周VS猃狁

中科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暮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诗经·采薇》

猃狁(xiǎnyǔn),又名荤粥、薰育等。我们在《诗经·采薇》篇中知道了这个游牧民族的存在,他们强盛之时经常侵掠西周,是周天子的心腹大患。

但他们与西周之间的战争具体情况,是直到年这件其貌不扬的文物出土后才被我们知晓。

(锈迹斑斑的沧桑外观)

本期主角:多友鼎。

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其内壁铸有22行铭文,共计个字,内容记载了猃狁入侵、周王派人追击、胜利后的赏赐等经过。

也让我们知道了多年前,曾有一名叫“多友”的将军,为了解救被俘虏的百姓,一路追击猃狁部队,四战四胜,最终胜利凯旋的故事。

(内壁铭文,这次拍得还算清晰)

如果觉得照片不够清晰,那再奉上某大师临摹的高清版摹本:

(从右到左,自上而下)

---------------------------------

为了更好地还原整个故事,我将原文分解为三个段落,分别释读如下。剧情党只看橙色字体部分就OK:

一、缘起:戎狄入侵。

(猃狁)

唯十月,用,猃狁放兴,广伐京师。

古人的文笔就是不啰嗦,一上来就直书背景:十月,猃狁大举入侵,全面攻伐京师。

这段里比较有意思的是“放兴”二字,放字在金文中有放任、驱逐之意,兴为合力、兴起之意。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再结合后世草原游牧民族南侵的组织方式,我个人猜测应该是指猃狁操纵、胁迫其他小游牧部落,组织在一起进行大规模侵略。

如上图所示的猃狁二字,猃字由手、叉、围猎组成,狁字则像带手撩脚铐的俘虏,由此推测猃狁一词的由来是因为他们经常抓捕西周的百姓作奴隶。

二、战况实录:虽远必诛。

告追于王,命武公遣乃元士,差追于京师。武公命多友率公车差追于京师。癸末,戎伐荀,卒俘。多友西追。

(战事)禀报于周王之后,周王命令武公差遣将领,前去京师追击。武公命令多友率领战车部队去追。癸末日,猃狁在离开京师的路上袭击了荀地,俘虏了荀人。多友没赶上阻止,继续西追。

这段记录里,能推论出比较有意思的几点:

1、元士。元字的字形是人字上面加了两横,用以表达头部,因此元士的引申意思应为首领、将领。周王让武公派个厉害的将领,武公就派了多友,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个“元士”!

述(最多18字

2、猃狁劫掠镐京后,是往西方撤退的,说明他们游牧根据地大致是甘肃、陕西北地区。

3、曾有一个史书里未记载的荀国,位于镐京的西边。看荀国这战斗力,估计分封的诸侯没啥能力,起不到拱卫宗周的作用。注意:荀是我按现代字推测的近似字,别和陕西的荀国混淆了。

4、猃狁肯定是抢了很多物资和老百姓,装得太多,以至于跑得不快,后来才会被多友追上。

甲申之晨,搏于厀。多友有斩首执讯,片以公车。斩首二百又有五人,执讯廿又三人,俘戎车百乘一十又七乘,以复荀人俘国。

搏于龚,折首卅又六人,执讯二人,俘车十乘。

从至,追搏于世,多友或右折首、执讯。

乃赶追至于杨冢。公车折首百又十又五人,执讯三人。唯俘车不克,以卒焚,唯马驱尽覆,获京师之俘。

这一大段描述的是多友率军连续追击猃狁的四次战斗,均有斩获。具体是:

甲申日,与敌战于厀。多友(亲自)斩首执迅,分装于战车上。斩首人,执迅23人,缴获战车辆,解救荀人回国。

与敌战于龚,斩首36人,执迅2人,缴获战车10辆。

追敌于世,多友有斩首、执迅(未说数目)。

追至杨冢,斩首人,执迅3人。缴获的战车无法处理,只得焚烧,因为拉车的马都死光了,但救回了京师被俘的百姓。

这一段里,我有很多解读是推测的。

1、执迅。从这两个字的字形上看,都有一个人的手脚被锁住的样子,所以应该是抓住俘虏的意思。根据后文反推,执应为动词,抓住的意思。讯为名词,俘虏的意思。

2、片于公车。这里我解读为片字,片在金文中有分开、切除的意思。结合下文,我猜测是多友亲自击杀的敌人,把耳朵切了做战功,装在战车上。

3、战况非常激烈,战车的马匹都死光了,因此缴获的战车没法运回,只得就地焚毁。

4、敌人是否被全歼并不知晓,但是解救了京师被俘的百姓,就达到了战略目的。

5、注意!猃狁也有战车!这说明他们并非如我们想象中那么落后。

三、归来献天子,逐级各封赏。

多友乃献俘、聝、讯于公。武父乃献于王,乃曰武公曰:“汝既静京师,赉汝,赐汝土田。”

丁酉,武公在献宫,乃命向父召多友。乃徙于献宫,公亲曰多友曰:“余肇事汝,休不逆,又成事多擒,女静京师。赐汝圭鬲一、汤钟一肆、鐈鍪百钧。”

多友敢对扬公休,用作尊鼎,用朋用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最后这一大段就是按功行赏了:

多友将俘虏和斩首的耳朵献给武公。武公又将此献给周王。周王对武公说:“你既安定京师,要赏你,赐给你田地。”

丁酉日,武公在献宫,让向父召传多友。多友到了献宫之后,武公对他说:“我才给你安排了事情,顺顺利利的,事成不说,还擒获不少,你确实安定了京师。赐你圭鬲一个,汤钟一肆,鐈鍪百钧。

多友为了彰显武公的恩惠,用赏赐的金属做了这个尊鼎,留给子子孙孙作为永远的宝物。

关于此段文字的理解,我有几个推测:

1、聝(guó),指斩首后切耳朵。正是由这个字,我推测出前面的是片字。

2、根据文中“俘、聝、讯”三个名词的并列,我想俘和讯肯定是有区别的,但我暂时推测不出来,求集思广益。

3、题外话。看武公对多友的表扬,是不是有现代领导对欣赏的下属的既视感:我一给你交办事情,就干得漂漂亮亮的,小伙子不错哟,该奖就奖。

同时,最后这段论功行赏的句子,透露出来很多潜在秘密:

1、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周王只能对武公,却不能指挥多友,多友只会献功于武公,却不会献给周王。这就是标准的“分封制”,没有越级管理权!

2、根据其他同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可以推测出文中的周王应该是周厉王。此时,周王室已经走在了下坡路上,虽说分封制的核心是不越级管理,但是武公的军事实力确实已经超过了周王。此话题留待以后的青铜器再讲。

----------------------------

本文以《诗经·采薇》开始,最后还是以此结束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附:

为便于读者理解,文中很多通假字、异体字我都直接转换为了可以理解的现代字,譬如孚-俘,佋-召,易-赐,女-汝,禽-擒,匀-钧,乍-作,倗-朋,上友下口-友等等。

对甲骨文、金文的解读历来有些差异,文中许多推测仅为个人意见,欢迎讨论。

----------------------

最后再附:说实话,我是去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看到他们给多友鼎贴的铭文释读是下面这样的,简直不可直视,所以忍不住看书、网上学习了一遍按自己的理解写的。

看看陕历博版,你懵不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