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匡衡,这个人名或许一部分人已经忘了他是谁,做过什么事了。但如果提到凿壁偷光,大家是不是立刻就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穷苦人家的小孩,每到夜晚就靠着墙壁上透过微弱的灯光看书的画面呢?没错,这个人就是匡衡。
匡衡,字稚圭,出生在东海郡承县,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后来做官官位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那么作为自幼努力学习,长大后平步青云的典范,语文课本里为什么对匡衡长大后的故事一笔带过呢?
年幼匡衡努力学习就像小学课本里讲述的一样,一位叫匡衡的人,从小就很爱学习,却因为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家境贫寒没有钱上私塾。
因此匡衡为了看书就去一位当地的大户人家家里免费帮忙干活,换取看书的机会。
匡衡白天有干不完的农活,能看书的时间很少,因此匡衡就希望晚上也能看书,奈何他买不起灯油。
一天晚上匡衡发现隔壁人家的灯光从墙缝透了过来。于是,他在墙上凿开一个小洞,靠隔壁人家透过来的灯光看书。
匡衡凿壁借光看书的故事出现在课本里并用来告诫我们要好好学习。这个典故流传了两千多年,依然被大家津津乐道。
独到解读《诗经》传出名声长大后匡衡也去参加科举考试,希望有一天能够金榜题名。但当时朝中的主流学派是法学。这对经常研究《诗经》的匡衡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考试屡屡失败的他,直到第九次才终于考上了一个小官。
匡衡对《诗经》爱不释手,对《诗经》的理解也非常独到。渐渐地在儒生里传出了名声。据闻,在当时听匡衡解读《诗经》能够使人身心愉悦。因此被经学家们倍加推崇。
此事传入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耳中。恰好汉元帝十分爱好儒学。就召见了匡衡。此后经常听匡衡讲解《诗经》。
被赏识后展现才能,步步高升几年后先帝驾崩,汉元帝即位。急需在朝中建立自己势力的汉元帝,立即想到匡衡并将匡衡召回京城给予重用。就这样,匡衡开始了自己的升官之路。
匡衡被召回后,很快就被皇帝任用为郎中。匡衡家中世世代代都是农民,深知农民的不易,因此一心为国,希望靠自己的能力对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
恰逢此时的西汉国内发生日蚀和地震,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大事。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商人百姓都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因此汉元帝连忙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匡衡看到了这个机会。旁征博引《诗经》里的内容,上书皇帝,希望能上行下效。
上书内容是:
“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
意思是减少朝廷内的开支,加强对朝政的管理,要多任用忠贞之人,疏远投机取巧的人。
汉元帝本就经常听匡衡讲解《诗经》,对匡衡很是信任。在看到上书内容后就采纳了这些建议。这些改革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让本就备受重用的匡衡一路升职到了御史大夫。
有了汉元帝的赏识,匡衡在朝中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
封侯后迷失自我,犯下大罪
直到建昭三年,丞相韦玄成因病去世。身为御史大夫的匡衡被升任为乐安侯,代理行使丞相的职责,辅佐皇帝管理国家朝政。
在汉朝,封侯后会被赏赐田地。匡衡封侯后,汉元帝赏赐他食封土地三十一万亩,意思是这三十一万亩田地的每年的税收全部归匡衡所有为了将自己的“利益”扩大化,匡衡开始利用版图的错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
这时候的匡衡终于尝到了甜头,当年看书学习考取功名后的收入在如今看来完全不值一提。有钱有势的匡衡也不再是那个心系国家、百姓的人了。自此以后,匡衡结党营私,滥用职权,想方设法捞取钱财。
利用权力除掉阻碍在汉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把持朝政,权倾朝野。因为深得汉元帝的宠信,石显更是无法无天。利用权利横征暴敛,甚至怂恿皇帝增加赋税和徭役,自己则从中获利。
石显的这一行为导致了许多人的不满,因此有忠贞之人上书弹劾石显,但在势力错综复杂的朝中很快被人发现并举报。结果不仅没能成功,甚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随着石显与匡衡双方的权势越来越大,相互之间也是摩擦不断。幸运的是彼此之间也相互忌惮,因此形成了微妙的平衡。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汉元帝去世,匡衡与石显的势力才有所减弱。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汉成帝继位后,匡衡终于找到机会,上疏弹劾石显。将多年来收集的关于石显犯罪的证据一一呈给汉成帝,并将石显的党羽一并铲除。
作茧自缚终成空此后自以为高枕无忧的匡衡过上了安逸舒适的生活。却不知汉成帝在除掉石显后,立即将矛头对准了匡衡。自幼在朝中长大的汉成帝,对朝中的事情也早有耳闻,又怎么可能不清楚石显与匡衡所犯下的罪呢?
匡衡升任宰相前得罪过不少人,但因为汉元帝的宠幸一直平安无事。如今匡衡势力减弱,朝中对手抓住机会用同样的方式,上书弹劾匡衡。这下匡衡慌了神。以前有汉元帝的护佑,遇到问题还能想办法解决。可是现在的皇帝是汉成帝,没有了靠山的匡衡只能束手就擒。
汉成帝接着对匡衡代理丞相职责以来,利用职权私吞土地,结党营私,贪污公家财产的种种恶行全部彻查。无力回天的匡衡被革职贬为庶民,返回家乡,几年后病死于家乡。
虽然匡衡饱读诗书,对儒家经典《诗经》的研究在西汉后期更是无人能望其项背。但是匡衡却因利益熏心,忘了自己年幼时当农民的疾苦,也忘了书中不仅有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年轻时所痛恨的贪官污吏,到最后自己却变成了这样的人。不知匡衡返回家乡后是否曾想起年少时的自己!又是否对自己的恶性留下过悔恨的眼泪!
正是因为匡衡做官以后犯下如此多的罪行,所以老师不敢也不会将匡衡长大后的事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