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注释:蒹葭,初生的芦苇.苍苍,青苍.溯洄,逆流而上.从,追寻
溯游,顺流而下
译文:初生的芦苇色青苍,秋深露水凝成霜。我的意中之人,在水的那一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险又长。顺流而上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注释:凄凄,同萋萋,茂盛.晞,干.湄,水草相交地.跻,登.坻chí,水中的小高地
译文:初生的芦苇茂盛繁密,露水还未干。我的意中之人,在水边的草滩。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在水中的高地上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采采,茂盛.涘sì,水边.右,迂回.沚,水中的沙洲
译文:初生的芦苇茂盛繁密,露水还未干。我的意中之人,就在水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曲折难行。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洲上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白露为霜”,说明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追寻思慕的人,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或许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毫无希望,但也充满诱惑。
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蒹葭》中,诗人一番苦苦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
《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