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时期文化繁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音

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引言

敬天保民思想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西周统治集团基本上继承了商代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思想,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最高的统治者一周王,被视为天的儿子,称为“天子”,由他承受“天命”来统治万民。但是周之代商,和商之代夏一样,都变革了“天命”,即“汤、武革命”这又使一些人感到“天命靡常”,甚至认为“天不可信”。于是他们就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了人事的重要性。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就是说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顺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保持住统治的地位。这种思想,比简单的天命观念前进了一步。

奴隶制文化的发展

阶级斗争的现实,使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深刻认识到“小民难保”,对“民”的力量不能不有所警惕。因此,周公就曾说:“天惟时求民主。”就是说,上天关怀下民,要为下民求得一个比较好的主子。又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还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告诫统治者们不要过于迷信“天命”,而要注意“民事”。他把天与民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民的意志就是天的意志的集中表现,不可忽视民的动向。这样一方面强调“保民”,即加强对奴隶的思想控制,另一方面要求奴隶主贵族“明德”,即加强自我克制的功夫。

“敬天”、“保民”、“明德”,这就是西周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在宗教思想还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也产生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观念。

《尚书·洪范》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称为“五行”,认为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这五种元素各有不同的属性和作用,人们只要善于利用其属性和发挥其作用,世界就能在正常的秩序中发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五行中的金,这在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中是没有的。它反映了殷周之际矿冶业的发达和金属器物应用的普遍。这五种基本元素是我国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发生较早的物质基础。

《周易》本来是关于占卜的记录,但它从当时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解释占卜的卦爻,因而也具有一些比较科学的思想萌芽。所谓八卦,即从自然界中选取了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八种自然物作为生成万物的根源,而天、地二者又是总根源,这就是关于万物生成的一种十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它把世界上千变万化复杂纷纭的事物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认为世界就是由于这一对具有对抗性的势力交感而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又有它自身的历史过程,当它发展到一定的极限,就会发生物极必反的现象,转化到它的对立面去。这又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洪范》和《周易》中的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和辩证法观点,还没有摆脱神学思想的体系。这正是列宁所指出的:“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学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而今天呢!同样,还是有那种联系,只是科学和神话间的比例却不同了。”(《列宁全集》第三八卷二七五页)这些萌芽的科学思维,对后世哲学史的发展,是有深远影响的。

科学与技术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西周时期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开辟了道路。周代贵族子弟学习的基本课程有六门,号称“六艺”,数学就是其中的一门。可见数学在当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古代的数学典籍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虽然成书较晚,但其内容都是从西周以来就在社会上流传的数学知识。《周礼》有“九数”,《九章算术》可能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周髀算经》开头所举的“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传说是由周公提出讨论的问题,这可能是假托,但是在西周开始形成,则是可信的。天文学在西周有显著的进步。古代天文学家通过对恒星的观测,确定了二十八宿(xiu秀),这就是将黄道附近的天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每个区域规定为某星座。这些星座是: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参),南方朱鸟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依据这些星座,来确定天体的位置和许多天象(如日月食)发生的位置。《周礼》有冯相氏,其职务就是观测天文,制定历法,其中就提到有“二十八星之位”。《诗经》的一些诗篇也记有不少星座的名称,如箕、火、斗、室、昴、毕、参、牵牛、织女等。足见西周时期观测恒星的知识是很丰富的,后来的《甘石星经》就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而编写成的。

关于日食的观测,《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说,点“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日,即公元前七七六年九月六日。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次有正确日期可考的日食记录,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以日月合朔为一月开端的记录。

观测天象,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指导农时,所谓“观象授时”,在我国古代早已形成了优良的传统。西周时期发展了这一传统。

由于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需要,地图在西周时期已经广泛应用。如周公在选定洛邑城址时,就曾事先绘成地图。周礼》大司马的属官有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有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这些专职官吏各有专用的地图,说明地图的绘制已经相当发达。在与疾病进行长期的斗争中,医药学也有发展。

《周礼》有医师“掌医之政令”分为食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的文献记载。春夏秋冬各有时疫,疟疾等传染病的记载也出现了。关于治疗疾病的医学理论,提出了“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胝(视)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观察五官和大小便的变化),参之以九藏(脏)之动(观察内脏的活动):”。说明作为中医理论基础的五行学说,已经应用于诊断治疗。同时,还提出要注意饮食和清洁卫生,有了预防疾病的初步观念。

文学、史学和音乐

周代青铜器的铭文,一般称为金文,是我国古文字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事物的繁衍,金文的滋乳更为羊富,字数增加得更多了。如容庚《金文编》所收录的金文单字,其中从衣的字有十多个,而甲文只见一衣字及一、一不可识的字,从食的字也有十多个,甲文只有一食字;从户的字甲文有十多个,金文则达六十个。就文字结构而言,增加的字大都是形声字,这就为后来汉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西周时期由史官“作册”而积累和保存下来的文献典籍是相当丰富的。现存《尚书》中的《周书》以及《逸周书》等等,就是经过后人选编而流传下来的一部分。这些篇章,就是反映当时政治和社会情况的重要历史文献。《周书》的篇幅大于《商书》,文章的组织结构也比较复杂,表现了当时严谨的文风。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两周的持篇三百首。其中的周颂、大小雅和国风中的周南、召南、豳风,以及其他部分篇章,是西周的作品。这些诗篇,有的是周王室用于庙堂的颂歌,有的是各级贵族的欢乐和怨无声,而国风中大部分篇章是下层庶民的真情流露和反抗奴隶主贵族的愤怒控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和阶级斗争的实际情况。

这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诗歌和音乐是结合在一起的。十五国风是十五种地方性的民歌,各有不同特点的声调和风格。雅与颂,也各有不同的格律,都能配乐歌唱,组成一定的乐章。这些乐章是国家制定的礼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相当广泛。不仅国家的祭祀、朝会等重大的典礼,需要有繁缛的舞乐,而且在一般贵族的社交宴享之中,也要演唱一定的乐章作为必要的礼节。所以,在当时的贵族教育中,对诗和音乐都非常重视。这对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也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语

音乐的发展,一为乐器种类增多,一为音乐理论的发展。当时的乐器除编钟、编鎛、编磬和大小不同的鼓等打击乐器之外,象琴、瑟等弦乐器,笙、竽等管乐器,也都出现。所谓金、石、丝竹、瓠、革之音,大都齐备。乐器增多,必须注意演奏的和谐,音律的理论也随之有进一步的发展。我国古代有宫、商、角、徵(zhǐ纸)羽五声。即五个音阶。后来发展为十二律,分为六律六吕。由此形成了我国传统的律吕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