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周南》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有11首诗歌,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关雎》、《桃夭》、《汉广》,这三首均为寓意或意境比较美好、甜美的诗歌。不过,下面给大家介绍的是一首悲伤的诗歌,是诗经中写徭役之苦的诗作,其中的“苦”是今人无法想象的,想要知道“苦”的程度,请看古诗《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nì)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鲂鱼赪(chēng)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诗经·周南·汝坟》
这首古诗是《诗经·国风》中周南地区的民歌,而周南在当时是周公或周公后裔管辖区,在现代是洛阳以南直至江汉一带的区域。诗歌主要写妻子挽留征夫,及控诉战争带来的繁重徭役。
诗句“伐其条枚”、“伐其条肄”,写的是妇女沿着汝河堤走,来到山中,砍伐大树干和小树干。从这里可看出,诗歌里的女主人公,正在干体力活。这与中国古代传统相违背。因为古代的中国是农耕社会,过着男耕女织生活,即妇女做家里面的活,而男人在外面耕作,也就是说,体力活属于男人。然而,妇女却要砍柴,说明应该做这份体力活的男人不在家,养家糊口主要靠她。
担负养家的妇女,在砍柴之际,十分担忧服徭役的丈夫,所以有诗句“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其中,“惄”字是指:忧愁。诗句“既见君子,不我遐弃”,是说,妇女终于盼到丈夫归来,喜悦之情可想而知,但很快有陷入绝望之中,为什么会绝望呢?诗歌的第三部分给出原因。
原来是因为“王室如毁”,写王室的事物急如火,其中,“毁”字是指:火。而诗句“虽则如毁,父母孔迩”,是写即使父母处在饥寒交迫之际,但王室之事却更重要,即他又要去服徭役,这就是为什么妇女会陷入绝望。
诗歌中的“毁”字,为全诗的诗眼,除了上一段所说的意思,应该还暗含着“摧毁”一个家庭之义,都到了饥寒交迫之境,家里的主要劳力却因徭役而不得不离家。家已陷入绝境,但有心无力,这就是徭役之苦,“苦”到“摧毁”一个个家庭。怪不得有诗句“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操)。
最后,诗歌只写丈夫又要服徭役,却没有提到何时归来。但可以想象,下一次归来是遥遥无期的。可能是永别,亦或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无论那种可能,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讲,都不是要。
品读完这首诗歌,除了《汝坟》之外,你还知道,那首诗歌也是反映徭役之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