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吟唱诗经middot国风mi

潘老师说:

在中秋佳节之时,在建国70周年之际,年9月21日中午11点到1点,我和朋友们一起策划、组织以“品金桂馨香,庆祖国华诞”为主题的第六届诗文朗诵会,在上海市青年中心“艺空间”顺利举行。来自曹杨中学、兰田中学、梅陇中学、市北中学、金洲小学、浦师附小等学校的三十余名学生和家长参与表演。

朗诵会一如既往地得到朋友们的大力支持。我的师姐汪佳敏老师非常支持我的活动,很快帮我联系好演出场地。能干的妈妈们把孩子从各种机构里接出来,迅速给孩子们化好美美的妆容、穿好亮丽的表演服,准时到达现场。赵思涵爸爸和杨宇诚妈妈邀请的摄影师,端着挺重的摄影装备,饿着肚子,全程跟拍。李悉爸爸负责撰写朗诵会的通讯稿。“艺空间”的季恺老师,从排练到演出,反复奔忙。我非常感动。上海热线以《故事庆华诞,师生同台“艺空间”》为题,报道了朗诵会的概况。

今天推送的三个视频,是上海市曹杨中学的杨洋和他的妈妈上海市长征中学的张慧老师带来的亲子吟唱《诗经·国风·郑风·子衿》,上海市市北中学杜亚群老师的唐调吟诵《水调歌头》,我和郑相明老师联合指导的吟唱《诗经·关雎》。点击文末链接,可回看部分朗诵会视频。点击推文最后的阅读原文,可欣赏杜亚群老师在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中华经典吟诵大会现场展演暨颁奖盛典”上,用唐调吟诵的《归去来兮辞》。

杨洋妈妈知书达理,培养孩子注重言传身教。暑假我去家访时,酷暑当头,因为在上一家超过预计的时间,到杨洋家就晚了。我说自己导航过去,杨洋妈妈担心我找不到路,就带着孩子,在小区门口耐心等待。她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尊重老师。杨洋喜欢动物和植物,活泼好动,但很难安静下来。开学后,他成了射击队的成员,但喜欢说话,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坐姿有点懒散,下课有时喜欢奔来跑去,声音很响亮。同学对他有点小意见。我批阅随笔时,发现杨洋的文字表达能力很不错,就和他妈妈商量,希望她和儿子排练一个节目,参加朗诵会,借机帮他收收性子,也可在班级树立良好的形象。杨洋妈妈一口答应,她说杨洋虽然声线漂亮但音准不好,只能让杨洋朗诵,她来配唱。

他们的吟唱节目,在彩排时就很让人惊艳,杨洋妈妈很重视着装,当时他们母子的着装都很漂亮。但杨洋当时太紧张,有点忘词,朗诵也没有感情。我让他回家反复听妈妈的吟唱是如何融入感情的,再反思自己的朗诵。演出那天,杨洋妈妈一张嘴还是令全场的观众瞩目,杨洋的朗诵进步很大,可惜当时有位家长帮他们录了38秒。我觉得特别遗憾,国庆期间,杨洋妈妈特地找了一面白墙,重新录制完整视频。杨洋的仪态很好,视频最后,他如释重负。这次表演,让我们看到他的显著进步和很强的可塑性。表演结束,杨洋妈妈又匆匆带他离开,参加射击训练。

杨洋感言:我们这对母子组合的表演形式很特别,妈妈用吟唱的方式,我用朗读的方式,协作表演《子衿》。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朗诵会,既好奇又紧张,因为一向调皮好动的我,从没有站在舞台上认真表演的经历。

在排练中,我发现朗诵表演和平时的朗读不一样,诗歌朗诵必须注意停顿,因为诗歌讲究节奏的美感。因为要面对观众表演,所以必须注意个人仪态,要抬头挺胸收腹,精神抖擞,目视前方,而不能站得东倒西歪或佝偻着背无精打采,也不能左顾右盼。诗歌有强烈的抒情意味,因此要读得有感情。因为我们朗诵的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有些文字现在不常用,因此吐字要很清晰。为了背熟这首诗歌,我前前后后花了很多功夫。

我们的吟诵时长不到三分钟,虽然我妈妈是音乐教师,但她丝毫没有懈怠,为此投入巨大的精力。妈妈在网上找了很多素材,终于找到适合吟唱的伴奏,她反复听旋律、认真创编旋律,一遍遍在家试唱。刚开始唱得很不好听,旋律忽高忽低。慢慢的,妈妈唱得越来越完整,越来越有古典韵味,我们在家排练很多遍,都挺好。可到了现场彩排,妈妈动情地唱完,周围有很多家长和同学都看着我,我慌了神,平时熟悉的词竟然全忘了,结结巴巴地结束朗诵。我终于切身体验到什么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表演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回家后我又不断背词,和妈妈反复排练,注意每一个细节的表现。正式表演那天,我觉得自己发挥还算正常,可还有不足,比如我在台上朗诵时,感情投入还是不到位,导致语速偏快。

感谢潘老师给我提供机会,让我第一次站上舞台,和妈妈一起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到公开表演的不易。以后我会继续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唐调”全称“唐蔚芝先生读文法”,是我国众多吟诵调中的一种。它是唐文治(蔚芝)先生受桐城派传人吴挚甫启发,以桐城派“因声求气”理论和曾国藩“古文四象”学说为基础,结合文体分类,经不断研究实践,融会贯通后创造出的一种新颖独特的古诗文吟诵调。“唐调”情韵充沛,富有气势和音乐性,有特殊的尾调,风格别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善学古文者争相效法,风靡一时,成为江南一大吟诵流派。上海市市北中学的杜亚群老师,是全国十佳吟诵传习人。当天杜老师因为有事无法亲临现场,但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推广的杜老师,给我们录制了音频,并且配上画面。我结识杜老师,源于一次她开设的公益讲座。吟诵让杜老师的身体变得健康,也找到了展现才华的舞台。她和我反复讲,希望把老先生的吟诵调传承下去,因为老先生一直是免费教授,所以她的所有培训活动也分文不取。那次讲座,是在宝山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隔壁传来退休的老阿姨们唱戏、谈笑的声音,我们二三十个孩子和大人,安安静静地听杜老师讲什么叫唐调吟诵,跟着杜老师哼唱《登鹳雀楼》,或苍老或童稚的声音并不整齐,我却听得很感动,杜老师用抑扬顿挫的古调,让大家感受到古诗文的音韵之美。活动结束后,我们几个还依依不舍地围着杜老师闲聊。我认识了来自浦东的计涯军老师,写得一手好字,热爱传统文化,年过五十的她刚退休,仍觉得生活需要诗和远方,她喜欢插花、烘焙、看书、练字,把日常生活过得很有情味。听友中还有一位气质优雅的年轻女老师从外地赶来,她外公上过私塾,小时候就听外公吟诵古诗词,她觉得很有韵味,她也在学习书画。她说都市太过喧嚣,生活节奏很快,要有一些让心灵慢下来的业余爱好。她还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建了家庭读书会,每次轮流讲一本书。杜老师还即兴说了几句昆曲念白,很有韵味。我们几个素昧平生、不同年龄的妇女,因为喜欢传统文化而聚在一起,真让人惊喜,我也体会到“志同道合者,才能走到一起”的道理。

杜老师是公办教师,线下面授有诸多不便,她想每周一次在线上教授古诗文吟诵,从《诗经》和先秦散文开始,作为学校图书馆馆长,她还开设了词社,古诗词的创作,首先要具备平仄等格律知识,她认为吟诵就是很好的入门。有祖辈希望孙辈跟杜老师学习吟诵,杜老师主张“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各人有各人的学法,孩子学习任何内容,都应该以兴趣为主,勉强不得。现在,杜老师线上的免费培训已经开始,有兴趣的家长或朋友,可以留言咨询。虽然社会上对吟诵有争议,有很多不同的流派,但无论用怎样的腔调吟诵,只要让青少年感受到古诗文的美,我都可以接受。无论是背诵还是吟诵还是吟唱,都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方法,关键是看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下面是杜亚群老师的唐调吟诵——苏轼的《水调歌头》。

第三个视频,是年3月,我还在二中附校工作时,为了参加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教育部语用司“中华经典诵讲写大赛”上海赛区中小学生组选拔赛),我和政教处的郑相明老师指导七年级部分同学吟唱《诗经·关雎》。整整一周,我们师生利用早上、中午、晚上的时间,全力以赴地排练。为了让他们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传情达意地朗诵,我逐字逐句地讲解。郑相明老师指导这些没有声乐基础的同学练习发声的方法,指导他们怎么唱才能更好地抒情,如何吐字才圆润动听。每天放学,我买来点心给孩子们垫饥。虽然辛苦,但孩子们练得很开心。因为比赛最多是8人,有两三个同学不能上去拍录像。一向喜欢表现的蔡乾元同学很不高兴,说腿疼。后来,郑老师发现有男生一激动就身体发抖,还是让小蔡上去,他一上舞台立刻精神抖擞。孩子的纯真之态,令人莞尔。

录像中,从左到右依次是蔡乾元、俞天杰、吴彦宁、张珂碧、陈雨瑶、陈怡冰、李之兰、徐纯玲。杜亚群老师从网上找了《诗经·关雎》的吟诵版,正在备战中考的姜昕辰同学,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用古筝弹奏吟唱的伴奏,郑相明老师发现同学唱不上去,又做了降调处理。录像制作是德高望重的刘庆新老师制作的。虽然最终我们没被选上(每个区中学和小学各有一支队伍入选),但大家都很难忘。下面是当时的视频,由于格式限制,我做了剪辑和压缩。

《关雎》点评:该作品以朗诵和唐调吟诵两种形式,展示《关雎》意境之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朗诵时,以人声轻吟为背景;吟诵时,辅以古筝优美伴奏,表现形式立体而丰富。尤其值得表扬的是吟诵,字正腔圆,音声纯净,悠扬婉转,呈现出作品重章叠唱的结构之美以及音韵和谐之美。男女生服装得体典雅,视觉效果甚佳。学生如能增加一些肢体语言,表情再自然些,适当进行队形变化,舞台表现当更有感染力。整部作品计时6分钟,稍显冗长,或可编排得精简紧凑些。(杜亚群)

在吟唱中领略古诗文魅力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附属学校陈怡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回环往复的结构、娟洁秀美的文字,婉转动听的古筝伴奏,我们穿着精美的表演服,唱着《诗经》中的名篇《关雎》,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古诗文的魅力中,体会到《诗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特点,感受到四言古诗的叙事精简、用词质朴、情感真挚和古人的谦谦君子之风。

这是我们参加古诗文吟唱比赛的曲目,最后拍出的成品虽让人满意,但排练时的过程不尽如人意。尽管参赛同学是各班老师推荐的,但同学们拿到稿子时,有些字都不会读。经过潘老师讲解,同学磕磕绊绊地读完一遍,稿子上布满标注的拼音。但录像结束后,班里还有同学问我《关雎》主要讲了什么。

现在的青少年,对古诗文到底了解多少?我开始询问班级同学。有30%的同学对古诗文完全没有兴趣;50%是对古诗文略有了解并且愿意学习。仅有20%的同学对古诗文非常感兴趣。尽管调查的范围不够广泛,但也能反映一些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青少年在不断接触和学习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随着碎片化阅读的流行和电子游戏的影响,需要一定知识积累、需要静心阅读的古诗文逐渐淡出青少年的视线。他们不喜欢阅读“晦涩难懂”的古诗文,更愿意听音乐、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