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孩儿体书法的谢无量,为何能进20

谢无量(—),四川乐至人,是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早年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先后担任过《京报》主笔,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参议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川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允为一代大家。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书协曾组织专家评选“20世纪十大书法家”,谢无量与吴昌硕、林散之、沈尹默、于右任等当选,并以22票的成绩,排在齐白石、李叔同之前,位列第八。这也看出学界对谢无量书法的认可。

然而,谢无量的书法在普通人眼里,却是不同的光景。谢无量的书法南北兼收,碑帖并取,筋骨不露,锋芒尽韬,既有汉魏碑的刚健,有含晋唐帖的秀媚。然而过于稚拙的写法,被世人称之为“孩儿体”。

谢无量书法

所谓的“孩儿体”,原本是当年文人间的一种调侃、戏称,作为“书家轶事”,如同苏、黄之间“死蛇挂树、石压蛤蟆”般的互戏,当然有其特别的“意趣”或“风味”,但如果以此而为书家在史的系统中加以“定性”,则未免太不严肃。

在我们看来,谢无量书法完全不属于“孩儿体”,谢无量的“天真”“自然”,与孩童的天真、自然,状态完全不同,性质也自完全不同。

谢无量书法

要真正读懂谢无量书法,不妨先注意两位“大咖”的评说:

于右任说:“(谢无量书法)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沈尹默评曰:“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

这两段评说,可以说都是精准的。在这些评价语言中,诸如“笔挟元气,风骨苍润”“笔力扛鼎,奇丽清新”,其中的高度和境界,岂是“孩儿体”所能表现出来的?又怎么可能通过“孩儿体”达到呢?

谢无量书法

谢无量书法其实就是正宗的“文人书法”。作为“文人”的谢无量,不仅是个大诗人,也是个大学问家,他学贯中西,文史哲经并西学无不介入,其研究和著述在民国文人中也属“凤毛”。我们从《谢无量精品集》(河北美术出版社)中看到的手稿《诗经注释》,即可充分领受谢无量作为一代卓越学人的学识深度、广度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

这样既有传统风范,又有现代视野的“高大上”的文人,对待书法是绝对不可能“孩儿般的”施之笔墨或“出以孩儿”那样的面目的,他的天真飘逸、雅淡自然,实是一种相当高级的“文人书法”状态,而且更是建立在“风骨苍润”“笔力扛鼎”的书写“深度”基础上的另一种传统风范,只是许多人看不懂、理解不到而已!

谢无量书法

清末至民国至建国初期许多学人、文学家兼书法家的“冶书之道”,诸如康有为、梁启超、沈曾植等,猛然发现一个时代书法发展与创新的共同特性和规律——虽然这是一个传统文化、传统书法走到“最后辉煌”的“末路”时代,但这又显然是中华文化中“通识教育”“通识之学”的积淀和效应最为显著的时代,使我们的文化人学识更加渊博、视野更加开阔、视觉更加敏锐。

谢无量正是携着这一代学人“学识更加渊博、视野更加开阔、视觉更加敏锐、思想更加深刻、想象力更加丰富”的功力,在“融会”和“酝酿”中实现自己的书法“创造力”。

谢无量致马一浮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