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详解
婚姻、家庭主题的作品,占《国风》很大比例。三百篇开篇第一首就是《周南》中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这首诗被编排在《诗经》开头,人们熟悉的程度很高,但这首诗历来遭受的误解,也最为严重。所以,我们首先要讨论这首诗的题旨究竟为何,用于何种典礼?这当然要结合诗篇的背景,即西周文化的特点来阐发,如此,才能进而讨论先秦时期的一些婚姻观念。古典文化传承两千多年,一些经典作品已经被层层的阐释包围得密不透风了。今天理解经典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回到文本本身,探讨它诞生之初,即作为“礼乐”歌唱之时所表达的意义。下面,就从诗篇字句开始。
“关关雎鸠”的“关关”,形容雎鸠的叫声。“关关”是被文学美化了的象声词,其实就是“呱呱”。诗人这样形容鸟的叫声,透露了鸟的种类,能发出这种叫声的应该是扁嘴鸟。古人注释“关雎”,说它们雌雄相伴、“挚而有别”。古代的词典《尔雅》说雎鸠是凫鷖一类的鸟。如果春天去郊外的湿地游览,经常会看到一种候鸟,人们称其为野鸭子,学名绿头鸭、绿头雁,大概与之相似。总之,解释《诗经》,难的就是其中的“鸟兽草木虫鱼”,也是因为难吧,所以《论语》中孔子才告诫学生们要“多识”这方面的事。“在河之洲”中的“河”这个词,古代大多指黄河。但在此理解为春天的河流就好。“洲”指河流中的沙洲,有沙洲的河流,水流应该是平缓的。
把这两句连起来,就可以想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光景了:春天,冰消雪化,大河在滚滚流淌。岸边有些地方泛绿了,有些还只是嫩黄。这时候,知时令的鸟儿落在沙洲上开始捕食了。它们为了求偶,“关关”地相互应和着。《关雎》前四句,一上来就营造了一个初春的光景,波光粼粼的水流,平旷的沙洲,关关的鸟声,吹面不寒杨柳风,好舒适的感觉!这就是诗歌的意境,可以把我们带入一片大自然的春光明媚中,心驰神往。这就是审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与现代人用来形容人身材好的“苗条”很接近,但更偏重内在气质。“君子”指有身份的男性,《国风》许多篇章出现这个词,都是女子用以指称自己丈夫的。“好[hǎo]逑”的意思是“君子的好配偶”。到这里,诗歌才真正进入正题。前面所表河流、沙洲等春天光景,看上去好像与结合的场景有关,其实不然。写河流、沙洲以及鸟鸣的光景,其实是一种带有自由联想性质的“比兴”手法:当北方的河流有了“关关”鸣叫的“雎鸠”之时,意味春天到来了,有性灵的万物开始求偶了,现在“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也是人应和大自然万物生育节律的一种当令而行的喜事。这一章,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不是场景关联,而是时令上的关联。这就是典型的“兴”,就是朱熹《诗集传》所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一种非写实的自由联想。可是,反过来说,这所谓的“先言他物”,又实实在在地营造了一种艺术氛围。它引得读者不得不去想象那融融春意与男女婚姻之间的关联。这可以称为一种“感染”吧,其效果就是人事与自然光景的融合,从而形成一片美妙的景象。诗对合乎时令的婚姻的祝福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就是不齐,形容野菜的长势。“荇菜”是一种水草。有文献说,古人祭祀祖先时,“涧溪沼沚”所生的“蘋蘩蕰藻之菜”,可以用来献给神明,“荇菜”就是其中一种。古代文献称之为凫葵、接余、金莲子等。看诗篇上下文,应该是生在水中或水泮的,于是有人说它就是金莲子,又叫田字草。诗篇说采集荇菜是“左右流之”。“流”字,在这里是动词。有学者解“流”为“摎”,清代牟庭《诗切》里说这个“流”字就是“捞”。总之,“荇菜”理解成一种可以吃,可以用于宗庙祭祀的水菜就可以了。而且,采荇菜也是一番春天的光景。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男子总渴望婚姻生活找到一位淑女做伴,无时无刻不在想。“悠哉悠哉”这个词在这里用得很有意思,既指思绪长,也指失眠了的夜长。一般性文字表达,要求的准确无误,可在一些诗篇,却故意两意并存,成为一个立体的存在,这就是文学可以有的现象了。文学,一大特点就是活络你的心思,突破一些心理上的条框。这是文学的魅力之一。“辗转反侧”,就是翻过来掉过去。“辗转”这个词是既双声又叠韵,“双声”指声母相同;“叠韵”指韵母相同。这个词用得很讲究。表明那时代的诗歌作者,就已经用懂得调动汉语的特点来营造语言的音乐效果了。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古代文献中多用“琴瑟”比喻夫妻和谐,典故就是出自这里。《诗经·小雅·常棣》篇中也说:“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友”在西周金文(刻写在青铜器中的铭文称金文)中,是一个手挽手的形状。在周代早期金文与传世文献中,“友”专门比喻兄弟关系,所谓手足之情。后来又把这个“友”的含义推到了“朋友”层面,再到夫妻。古人重血亲,认为血亲兄弟重于夫妻关系。所以就出现“琴瑟友之”这样的说法了。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芼之”也就是采集、摘取的意思。“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就是敲钟打鼓取悦新人的意思。钟、鼓两种乐器在中国都有悠久历史。鼓比钟似乎出现得还要早些,在距今年以前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和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中,都发现过古人制作的鼓。远古时或用陶制,或用木制,后者是把树干截为树桩,把中间掏空,然后两边用鳄鱼皮蒙鼓面,叫鼍[tuó]鼓。
至于钟,考古发现比较早的,都是以青铜材料铸造的,商代的遗址就出土过实物。不过,商代形制上很接近钟的乐器,还不叫做钟,学者一般称之为镈。钟的正式出现,就现有的考古材料而言,发现于西周较早期的墓葬里,曾出土过三件一套的钟,叫编钟,技艺极其精湛。我国古代铸钟,一个钟的主体部分,由两块形状像瓦的构件扣合在一起,呈扁圆形。到了西周中晚期,青铜钟的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两块瓦”的两面,可以敲出不同的声调。音乐考古家们花了很多力气研究,才搞清楚这一令人为之骄傲的技术。青铜钟基本有两种形制,一种是钟顶部系绳悬挂的部位,做成一种柱形,叫甬钟;如果用于悬挂的铸件是鼻纽形状的,则称为纽钟。
过去有人怀疑《关雎》的年代,不相信它是西周作品,理由之一就是那时候还有没钟。考古发现对此做了有力的反驳,西周早期就有钟,而且有了初级的编钟;商代已经出现了钟型乐器。但在先秦时候,钟的时使用并不普遍,结婚时敲钟打鼓不是一般人家都有的礼乐。这就关系到这首诗应该怎么理解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