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你学过吗?
当年上学时语文老师跟我们讲,
这是一个调皮少女和铁憨憨男子在约会。
字面上看好像确实是这个意思。
诗词里男女约会赠送礼物,
可谓是撒了满满的“狗粮”。
《国风·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但是!
跟着汉儒的脑回路回到历史背景里,
这首诗可不是这个意思!
汉代大儒解释诗经坚持“风教说”,
就是喜欢结合时事讲点道理出来。
而这首诗在汉儒的解释下,
居然藏着向老板提建议的高级方法!
跟着汉儒的脑回路,
我们先来科普一下历史背景:
当时卫宣公的太子伋找了个齐国女子做媳妇,
结果卫宣公见了这位齐女之后,
不顾伦理道德就抢了过来。
这位齐女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
让卫宣公对她神魂颠倒,
甚至后面还把这位齐女扶为正夫人。
后来,俩人还生了两个孩子,
这位齐女联合其中一位孩子,
将太子伋陷害至死。
于是重点来了!
诗人觉得卫宣公的夫人太无德了,
于是就写了《静女》这首诗来“刺”卫宣公。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老板啊,
我给您找到了一位贞静有德又漂亮的女子。
她自守礼法,像城墙一样,高不可逾。
现在你还不能见她,因为她在等待媒聘之礼”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老板啊,
我给您找的这位姑娘,
还能用‘彤管之法’帮你管理后宫呢!
她的才能,是绝对可以成为你的贤妃的。”
这里,汉儒从彤管想到的“彤管之法”,
其实是后宫女史拿着彤管(史笔),
所执行的三项职责:
掌管后宫女妃的礼仪;
记录后妃、国君夫人的过失;
以及按照制度为后妃们排班、登记君主宠幸。
乾隆为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提“彤管芳”,
便可见女史和“彤管”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样来看,汉儒的脑回路也是有理有据。
跟着汉儒的脑回路回到历史背景中,
不得不为写《静女》的诗人竖起大拇指!
句句不提“劝”,
但句句都在“劝”,
甚至直接拿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给老板。
所以,
如此委婉并提出解决方案地向领导提建议,
你学会了吗?
其实《诗经》的每个篇幅都藏着太多故事与智慧,
一个民族能够以“诗”入经,
足见其一开始就文脉雄健。
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藏于细节的智慧,
塑造着华夏儿女的乐观豁达与铮铮风骨,
演绎着中华大地最生动的文明史诗,
馥郁着赊店老酒跨越千年的文化脉搏。
一部《诗经》,颂尽风雅;
一杯浓香,馥郁千年。
谨以赊店老酒风雅颂,
敬泱泱华夏不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