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生了三个女儿,被村里人轻视,最终怎

文:左秀霞

图:来自网络

王大东是我家的邻居,他的职业是卖豆腐的,在农村,这种手艺传男不传女。现在传到大东他这了,他盼着将来有个儿子,等儿子大了,自己也后继有人了。

可设想却无法如愿,偏离了他预期的轨道。

王大东与邻村姑娘李花喜结良缘,生下第一个女儿,全家还算高兴。

夫妇心里多少有一点点遗憾,“一龙二虎三豹子”,在传统的农村,儿子才是传家人。

在希望中迎来第二个女儿,王大东的脸色阴沉沉的,对妻子李花不闻不问的,独自到村口生闷气,烟一根接一根地抽。

还是王大东年迈的娘,实在看不下去了,唉声叹气,她把孙女洗好,包好,放儿媳妇被窝里。

“哪辈子造的孽啊”!王大东娘嘴里喃喃地说道。王大东是单传,王大东娘早就想抱孙子了。王大东娘还是强勉地给儿媳妇炖点汤,然后钻进自己的小屋了。留下儿媳妇李花暗自垂泪。

谁不知十月怀胎苦?生下女儿,非旦没有被好好照顾,母子二人却还遭到嫌弃,李花心里说不出的委屈和难受。把女儿搂在怀里,“嘤嘤”地哭起来。

花开花谢,新的希望中,李花生下第三个女儿。

王大东彻底崩溃了,思想的弦再也绷不住了,嚎啕大哭。“我命咋这苦啊!”王大东吼叫着,面部因为生气伤心失望,扭曲变形了。

王大东疯了般,在野外乱窜几天几夜,不吃不喝不归屋,暗自想:脊梁骨要被邻居们给戳断了!

王大东年迈的娘,身体也不太好,平时走路还得拄着拐杖。将就了儿媳妇几天,再也不见踪影了。

在乡下,重男轻女现象还是存在的,王大东生三个女儿,引来很多乡邻的鄙视。对于他本人来说,别人的议论,也像山一样压着自己的后背,无法自由呼吸。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王大东要有这样的觉悟就好了。

王大东没有儿子,感觉矮人一等,走到哪,背后好像都有人指指点点。也许是王大东内心在作怪,作茧自缚。

要是真能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还怕小船翻?

“大东,我的儿啊,女孩子读书有什么用,花钱培养,大了也是要飞走的。”王大东的娘时不时吹吹风,害怕多年攒的一点家底花空了。

“娘说我们太傻,女儿早晚都要离开,读书花的钱,不是打水漂了吗?”王大东探寻李花的想法。

“你听娘的好了,女儿们读书你不供,我供!”李花生气地说道。

王大东哑口无言了。

三个女儿一眨眼,大了,读书迫在眉睫,李花做主,把她们相继送到学校去了。

三个女儿穿的衣服鞋子,背的书包都是一样的,每天扎的发型也是一样的,个子也不差厘,神态也有点接近,陌生人还以为是三胞胎呢。

多月不等人,三个女儿长得特秀气,特机灵,说话办事有板有眼,对奶奶父母都很孝顺。放学一回到家,不是打猎草,就是帮打扫卫生,或是帮妈妈洗菜做饭,可勤快了。

王大东与李花心里有了几缕欣慰,感觉家里多了不少欢乐和笑声。

三个女孩并不计较奶奶从前说过的话,放学后经常跑奶奶小屋看一下才安心。

冬天扶奶奶出来晒晒太阳,夏天给奶奶送雪糕吃,帮点好蚊香,因为农村夏天蚊子多。奶奶渐渐爱上几个小孙女了,会拿出女儿偷偷给她的零花钱,给孙女们买糖吃买小人书看。

大女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老师每年会来王大东家家访一两次,说孩子们是读书的料,尤其是大女儿王华与二女儿王妮。让家长咬咬牙供孩子读书,书读好了,才有出路。

希望在即,王大东夫妇对孩子关爱多起来。豆腐卖得更起劲了。

“卖豆腐了,卖豆腐了.......”王大东挑着豆腐,进隔壁村了,放下担子,拖着长长的调子,声音从村头响起,传到村尾收回。

听到熟悉的声音,你一个碗,我一个盆地来了,这个要一元钱的,那个要三元钱的。有的人正在田里插秧,打着赤脚,百米冲刺地跑回来了,为的是买点王大东好吃的豆腐。

“大东,你养的不是女儿,养的是金凤凰,银凤凰!”看王大东花这么大力气养女儿,邻居们起哄,王大东听出了一些不解,甚至嘲笑。

三个女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也越来越努力,因为妈妈关爱的眼神,足以将她们的心融化,如果辜负这样的母爱,真是犯罪。小女儿王琴学习稍有吃力。

她们也理解了父母把她们当儿子一样养,难得,还顶着少量冷风冷雨的言语。

学习资料无论多少,无论多贵,只要有用,李花一定会给她们买,听说什么营养好,对学习有利,她也想办法做给孩子们吃。

李花简直是想把天上的星星都摘给女儿,要是有天梯的话。她也是在圆自己儿时失落的梦,投入所有的热情与耐心。

李花童年因为重男轻女的爷爷,没上过学,豆大的字不识一个,是个文盲,悔青了肠子。在扫盲班里学会几个字,可不久,忘完了。

大女儿王华二和二女儿王妮经过勤学苦读,考取了重点大学,最小的女儿王琴名落孙山。

担子总算完成得差不多了,王大东把豆腐作坊添置了一些新工具,重修装修。王琴说脑袋太钝,不愿意复读,王大东便让小女儿王琴来帮帮打下手。

“手艺不能传给女孩,我们世世代代只传男儿!”王大东娘倔强地挡在作坊外,阻止王琴参加进来。

“娘,王琴可是姓王啊。是你的亲孙女呢!我都四五十了,你难道让我再生个儿子?!”王大东开导娘,扶娘回正屋了,娘被他的话逗乐了。

可没有孙子也只能这样了,王大东娘深深地叹了口气,也默认了这无言的结局。

因为王大东做豆腐坚持全程纯手工,所以豆腐比别人的豆腐细腻、纯正,所以王大东的豆腐卖得速度跟高铁速度不相上下。包括豆腐花,都被卖早餐的店铺预订完了。有些县城的人甚至开车来他作坊买豆腐。

小女儿王琴加入王大东的行列后,把这门手艺加入了现代元素,引入电商运营,网络销售。拍视频,刷拼音,开直播,把豆腐卖到了千家万户。

豆腐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王琴把把豆腐取了很多好听的名字:豆蔻年华、青梅竹马、人到中年、回味无穷、陈年旧事、小村传说、致富路上、爱的力量……

又根据不同的名字切成不同的形状,有方形的,有心型的,有圆形的,有五角星状的,有莲花状的......不少粉丝说买王大东的豆腐,买的是回忆,买的是故事,买的是心情,买的是开心和喜气。

有些粉丝说,吃出家的味道,勾起童年的金色回忆!

没想到三朵金花,最小的这朵留在了父母身边,成了最贴心的小棉袄。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女儿也是传后人。

供不应求后,王大东发动邻居一起做豆腐,毫无保留地把做豆腐技术及经验分享给大家,发展不少纯手工作坊,通过现场指导,品尝等,带动大家都行动起来,王大东一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豆腐村”。

“我一个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叫真的富,这功劳可有我小女王琴的一大半啊!。”大家常常回敬王大东的恩情,请他品品茶,喝点小酒,王大东豪爽地摆摆手。

“那是那是!我们的王琴丫头今天可真成了我们村的金凤凰了,要是有哪个毛头小子要娶她,我们可不放这只凤凰走呢!”听到大家的赞美与感恩的话,王大东乐成了花!

因为富裕,全村人也像王大东一样,那种幸福的感觉,是无法形容的。

愚伯的自留地

施比受更为有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