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学习了《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源头,品阅《诗经》,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诗歌初期的原始风貌。《诗经》三百余篇,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孔圣人评价诗经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在《诗经》中,歌颂爱情的篇章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最为著名的如《关雎》、《蒹葭》、《桃夭》《静女》《子衿》等。我们学习的正是《关雎》、《蒹葭》。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它是《诗经》的第一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蒹葭》写主人公(性别不详)在岸边思念伊人却不能得的复杂之情。芦苇丛生,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蒹葭》有着丰富美感。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这两首诗确实很好地给学生们开启了一点点爱恋的大门。但是,课文中涉及到爱情的文章是少之甚少。而我们的孩子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期,就只是这么两首理想的爱情诗,我觉得还是不够的。所以每次上了这两首,我总是要把《氓》也顺道让孩子读一下,觉得这样对爱情的理解才完整一点。
《国风·卫风·氓》为先秦时代卫地汉族民歌。共6章,每章10句。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极为出色的篇章之一。它不仅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具有诗的特征,而且如小说一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生活情状。
女主人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了一种迥乎不同的思想性格,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大致来讲,是三个阶段,三种形象。恋爱中的单纯痴情;婚后的勤苦忠贞;弃妇的怨恨清醒。我们的孩子的年龄更多的是向往着恋爱。
正如《氓》中所写的,恋爱是如此美好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那个男子一开始便表现得“蚩蚩”(憨厚,老实的样子)来追求这名女子。“言笑晏晏”、“信誓旦旦”的他们也像世间绝大多数痴情男女一样玩耍说笑、海誓山盟,品尝尽恋爱的甜蜜与浪漫。他们偶尔也有小小的分别,这时女主人公就坐卧不宁,如痴如狂。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些都强烈的表现了对恋人的“不见则忧,既见则喜”的痴情。这就是恋爱都只看到对方的优点,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恋爱中的女主人公是单纯的、痴情的、浪漫的、理想的。她没有对男子做进一步的了解与考察,亦没有对生活做长远的规划与打算,她毫无心机,毫无思量,只是沉溺于当前的甜蜜与温柔之中,追求着自己理想的爱情与婚姻,。结果是心碎的。“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耽”“说”两个字很好得总结了恋爱时期绝大多数女子的沉迷与痴情,以及男子的无情。
学生在这样年龄的认知水平是体会不到的婚后生活的艰辛,只看到恋爱的美好。恋爱真是这么美好的吗?有《关雎》、《蒹葭》、《桃夭》这样纯净美好的恋爱,也有《氓》这样苦涩的爱恋。我们要辨正地去看待。孩子是没有这样的能力,这就需要成人正确的引导。而我们的大部分家长以对此也是绝口不提,仿佛“恋爱[”俩字是妖魔鬼怪。但是我反而觉得堵就不如疏。我们的家长去引导让孩子去了解一下,恋爱与婚姻生活的关系,让他们树立一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不是放任他们“自学成才”,这样对孩子的身心是不利的。
读《诗经》,帮孩子打开爱恋的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