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的文字难度并不大,首先有几个字我可以给大家解决一下,《蒹葭》,它的标题,蒹和葭是同一样东西,就是芦苇,蒹是小芦苇,而葭是大芦苇。那么古人在用字时候经常会这样的,例如说斧斨,斧斨的区别就是指斧头前边那个头和木柄接触的那个孔,一个是方的,一个是圆的。也就是说当时文字的区分率是很高的,这也是文字在发展初期概括力不强的一个表现。随着文字概括性增强,一些不常用的字就仅仅停留在历史文献之中了,由于我在这里不主讲文字,所以只是大概的和大家说一下这两个字。
在整首诗里形容蒹葭的有这三个词语:苍苍、凄凄、采采,这三个词语都是指蒹葭非常茂盛的样子。不知道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我自己在从来没有在对这首诗做过细致研究之前,经常在各个地方看到这首诗,我们会觉得这首诗给人一种非常空灵的、虚无缥缈的感觉,就是读不出来它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似乎你说它高兴也可以,你说它不高兴也可以。但是当我们把一首诗歌称为诗的时候,把握它的情感,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
而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我发现更读不懂了,有人说这首诗是美诗,就是赞美的诗,有人说这是一首刺诗,还有人说这是一首求贤诗,也有人说这是求贤而不得的诗,还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也就是寻求爱情而不得的诗。那么无论是哪一种,我们可能、可以认为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读《蒹葭》的方法,这个话原本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相信总会有一种解读是最贴近《蒹葭》本身想传递给我们的情感的。
那么我就一直在琢磨,后来我发现了这首诗的一个秘密,大家可以看一下,跟着我来读这几个字。我们知道《诗经》是分章的,它的一章就相当于我们散文中的一段,《蒹葭》是三章,每章八句。那我们来看第一章,第一章里面的这几个字跟着我来读一下:苍、霜、方、长、央,你在读的时候你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呢?它属于阳韵,大家自己感觉一下:苍、霜、方、长、央,你的心情应该是会比较喜悦的。
我们来看第二章里面我所找出来的这几个字:萋、晞、湄、跻、坻,那么好像就不那么喜悦了,这个是脂韵和微韵,那么它中间的韵有一个交错出现,其实有一种摇曳之美,但是事实上与前面的“苍”、“霜”相比,愉悦感已经大大降低。
我们来看第三章里面我所画出来的几个字:采、已、涘、右、沚,它们是属于之韵的。《蒹葭》的三章分别用了四个韵:阳韵、脂微韵和之韵,当然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怎么听起来这个“采”怎么会是“之”韵呢?那是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属于比较复杂的音韵流变的问题,我在这里不多做解释了,但我们可以试着通过自己的口型、声音所呈现出来的情感来感受不同的韵带给你的不同的情感体验,“阳”“脂”“微”“之”,你在读阳的时候,嘴巴是张开的,你似乎要往外放出一些东西,你觉得生活是可以朝前走的,而“脂”“微”尤其是最后的“之”带给我们的感觉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那么如果从诗人所选取的韵脚所呈现出来的情况来看呢,这首诗的情感是逐渐低落的。那么所以我个人是更认为它有一种求之而不得的情感在里面。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章的前两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人说就仅仅两句便觉得秋光满目,可能有些朋友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但是我是真的有的,一方面是因为这首诗传说写于陕西的洽阳地方,我正好在秋天的时候去过洽阳,那里有大片大片的芦苇,你看着那样的芦苇,而且这大片的芦苇,确实旁边有着很多很多的水,这个水不像河水,不像江水,也不像大海一样的辽阔,但是你在岸边,你与芦苇的距离很远,而在这里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在彼一方,你无桥可以走,你无船可以走,你没有路可以走,那么你只能远远地看着。你只是站在那里,略略的一点秋风,大片的芦苇,它是如此的茂盛,却让你从心中发出一种非常凄冷的感觉。如果大家有机会,可以去洽阳去看一看,或者去有大片的芦苇,能够把你包围其中的地方去感觉一下。而今天我对于这首诗的这种感觉更为明显,是因为昨天听到一个消息——“夏传才先生于昨天中午去世”。当时我脑海里面浮现出来的第一首诗就是《蒹葭》,因为虽然从未谋面,但是我读了夏传才先生很多的著作,而他在诗经学上所作出来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当时我知道这首诗并不是对于逝去的一切不可追寻的东西的一种追溯,但是它所能呈现出来的感伤是很能代表我当时的心情的,所以有时候,当我们在读一首诗歌的时候,是会灌注进去我们自己的感受。而且仅从这首诗来说:“蒹葭于秋,苍苍而苦寒”,就是蒹葭到了秋天的时候,虽然特别的茂盛,但是它带给人们的是苦寒的感觉,而且最重要的是,“白露耐冷将结为霜”就是它即将变成霜,但是却又没有,这种天变得越来越冷的感受,是会带给我们的,所以从这里来说,前两句就给我营造了一种满目秋光的感觉,所以无论用什么样的解释,我们都无法认为这是一首欢快的诗歌。
我们来着意看一下这三章里面的第六句。第一章的第六句是:“道阻且长”,“长”是很长很远的意思,这个没有什么难度;而第二章里面的第六句是:“道阻且跻”,“跻”是上坡的意思,那么“道阻且跻”就是说这个道路多难以到达呢?难到就像你一直在上坡却又上不去的感觉一样;另外呢,第三章的第六句是“道阻且右”,右是迂回的意思,当然这“迂回”不是它的本义,它的本义就是右边的意思,因为周人尚左,就是周人以左为尊,以左为顺,那么认为右就比较迂回。所以呢,这三句放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在诗人所想追寻的无论是心爱的女子,还是想追寻的贤臣,或是自己的理想之间,他所有要走的路都是越来越远,越来越难,而且是迂回曲折。而且无论他怎么走,都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当人在岸边的时候,可是他所追求的东西都是在水的中央、水的中坻、水的中沚,可无论是水中的小块陆地还是水的正中间,对于他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整首诗能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有一种美感,更有一种苍凉之感。
当然了,因为我是希望大家从文学的本位来读这首诗的,所以我也倾向于从文学的本位来解读这首诗歌。有人就曾经说过,说《蒹葭》这首诗它的措词婉秀隽永,音节流转优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百读不厌。那么它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及它的音节流转优美是我们都能感受到的,一会儿我再用吟诵来示范一下,大家可能感受的更深切些。甚至更有甚者,有学者认为《蒹葭》的出现,不但是《秦风》中的鸡群之鹤,星夜之月,什么意思?就是《蒹葭》在整个秦风中鹤立鸡群,就像满天的星星中环绕的月亮一样,简直可以称为三百篇中的抒情诗的代表作,在这里我想说,《蒹葭》是抒情诗的代表作。我们经常认为《诗经》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可是事实上有很多学者认为《楚辞》是继承了《诗经》里面的抒情性的,《楚辞》的《山鬼》,《楚辞》的《湘夫人》,以及后世许许多多抒情的诗歌都曾经从《诗经》中汲取过营养,那么我想《蒹葭》肯定是他们曾经非常重视、非常喜爱的一篇。
下面呢,我先放上我的老师华锋教授对这首诗的吟诵,华老师的吟诵非常端庄大气,当然这个是所有《诗经》的特点,但是他的苍凉与哀痛又远胜于我们其他人。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有不同的生活体验,有不同的生命际遇,但是当我们在面对同样的诗歌时,我们会有同样的情感基调,但是我们的情感浓度与表现力可能是不同的,所以呢,在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上,华老师的吟诵沉痛感是比较足的,而我也是非常认同这一种吟诵。当他在从一章到第二章、第三章,情感浓度越来越浓,苍凉感越来越足的时候,我在听的时候的感伤听也是越来越足的。大家现在和我一起来欣赏华锋教授吟诵的:《诗经·秦风·蒹葭》
诗经
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我在这里想让大家感受的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同一首诗歌他所能理解到的不同的程度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面貌,所以下面我再放下我的学生对于蒹葭的吟诵,当然这个小朋友最后一句的基本调是有一点问题的,但是大家尽可以听听看。当夕阳的光照射在他的脸上,他对于《蒹葭》这首诗是非常的喜爱,他并不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我一句都没有给他讲过,但是他读了之后他对我说:“老师,这首诗好美,我觉得这首诗特别特别有一种像画一样的感觉!”于是我只教了他基本调,他吟诵出来,就呈现出来了这个感觉,我们大家可以一起来听一下:邹昊轩小朋友吟诵《蒹葭》。
我经常会给我的学生说:“每一首诗歌都会有不同的层次,《诗经》尤其如此”。在小朋友面对《诗经》的时候,他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美好,是一种仙气飘飘的感觉。古人就曾经说过这首诗:“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所以他们认为这首诗在整部《诗经》是第一篇最缥缈的文字,而且认为像之后的《洛神赋》等等之类的文章有一部分是从这里发展出来的,我认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小朋友用自己的直觉感受了这首诗的美好。
从我自己来说,我第一次读到《蒹葭》,是因为很小很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琼瑶的小说,她有一本小说叫做《在水一方》,我觉的特别美,就去找来这首诗来读。等到再次遇见《蒹葭》是有一篇文章《你的祖先叫炎黄》,它前边那一段就是《蒹葭》的前四句。然后我就在想为什么这首诗会得到这么多人的青睐,就把它背了下来,而且这首诗是在不停的遇见它的过程中我加深了对它的印象,而不是我面对它,一定要啃下它,而是就这样一直这样去读。所以有时候我都觉得诗歌是要我们不停的遇见,不停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加深我们的理解。在刚才为大家读《蒹葭》的过程中,尤其是讲解“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这几句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贺铸的一首词,不知道此时此刻有没有人和我有同感,就是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很多年了,我都很喜欢这一句,你看“一川烟草”是很长的,而且是长到无休无止的。“满城风絮”是很满的,是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梅子黄时雨”是绵延无期的,我经常惊叹于贺铸的表现力,我觉得他前面那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然后从这三个方面来呈现,似乎把我们在无所事事时的那种愁绪呈现的非常到位。但是当我面对《蒹葭》时我突然意识到中国的古人在两千年前他就以各个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呈现这样的内容,那么《蒹葭》的作者在呈现这种追索之难的时候是从“道路之远”、“道路之难”、“道路之迂回”三个角度呈现的。所以,应该说贺铸之前,还有像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大家可能也能感受到“千里烟波”是愁绪之长;“暮霭沉沉”是愁绪之重;“楚天阔”是愁绪之广。我们每次惊叹于这样的诗句的时后我们回首来看这在《蒹葭》里早已有之。当然我不是说越早的就越好,而是在这里我们忽视了它的美感,我们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