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催婚的你有没有想过到底是谁在的父母背后

我相信当下有很多的的90后每天都在发愁没有存款、没有对象,最痛苦的是在这样的现状的基础上还要想法设法的应对父母的“催婚大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支撑着父母们在“催婚事业”上乐此不疲,越走越远呢?(以下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知)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求孝道,父母对适婚子女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礼记》说:“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婚姻是两家之间的行为,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继承祖宗的香火,延续本家族的血脉。在这种观念下,婚姻只不过是对上和对下联结世系的一个桥梁,所以在封建时代,由父母根据自己的看法处理儿女的婚事是天经地义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逐渐成为中国婚姻文化的根本。子女如果对自己的婚姻表示不同意见,就被认为是不合礼法,所以只有听任父母对婚姻的安排。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婚俗特点,婚姻是由父母做主并通过媒妁来缔结婚姻。“父母之命”指在儿女的婚姻过程中,一切与对方交往上的事情,都由父母出面解决,婚姻由父母做主,父母对儿女的婚姻具有决定权。“媒妁之言”指在婚姻过程中,与对方认识和交涉的有关事情,主要是听取媒人的意见,依靠媒人在其中周旋。从“媒”字的本意看,意思是谋合;“妁”字也有“谋”的含义,同时也有“酌”的意思。媒妁就是对两家两姓的男女进行谋合、斟酌,促其合成两姓之好。

媒妁之言在《诗经》中就已经有所反映。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卫风·氓》“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豳风·伐柯》

《诗经》以后,古代的多部著作也有对“媒妁之言”的描述,媒妁之言成为决定作用,无媒不婚。《风俗通》曰:“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认为中国最早的媒人是女娲。《周礼》《吕氏春秋》中记载上古时于仲春之月设太牢祭礼高媒的活动。《礼记》和《战国策》中都分别有无媒不婚的话语:“男女非有行媒,不相问名”;“男女无媒不交”。《战国策》中甚至还出现了“处女无媒,老且不嫁”的话语。

元杂剧《西厢记》中极力撮合张珙、莺莺丫环红娘,因其活泼伶俐的性格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爱。因此后人又称媒人为“红娘”。明清时期有“媒婆”一词,也用以指称媒人。

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婚姻状态,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类的恋爱是自由恋爱,只是中国古代进入宗法社会以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成为缔结婚的手段,并且成为唯一被社会认可的手段,婚姻必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也一直影响至今。

父母辈的婚姻大都是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合的,所以在大多父母看来操心子女的婚姻大事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父母对子女的关怀。所以在面对父母的“催婚大法”的时候,我们也要理解父母的用心,理解两代人的思想碰撞。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家和万事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6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