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殷其雷是妇人盼君归,还是劝以义

大家好,欢迎来与我一同学习《诗经》。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国风·周南》的十一首诗和《国风·召南》的七首,一共十八首诗。对《诗经》有了一点感性认识后,现在可以简单谈一点《诗经》的采集和表现形式问题了。在文字制作还没有臻于完善的远古时代,民间有所歌咏都仅仅限于口耳相传,到周代才开始设立专门采诗的官员。《汉书·食货志》记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循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正月里,人多聚集的地方,专门有人敲着以木为舌的大铃铛来采集诗歌,然后献给乐师配乐,再拿给天子审听。但这样的制度究竟从周代的啊个王开始,又在哪个年代结束的还未有明确考证。只知道风雅颂全部诗篇的采集历时有五六百年,期间一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搜集整理,被诸管弦,才有我们今天能听闻与学习的《诗三百》。我们也以自己的认真学习、传承来向这些先人们表达一份感激之情吧。我们所学,大部分是四言诗:“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但有没有注意到,也有三言诗:“螽斯羽,诜诜兮”;也有三四言诗:“麟之趾,振振公子”;还有五言诗:“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亦有六言诗:“我姑酌彼金罍”……今后还会学到三五言、六七言、九言诗,《诗经》的表现形式实在是丰富多彩。今日所学便是一首三五言诗《殷其雷》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原文。《殷其雷》[先秦无名氏]殷(yǐn)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huáng)。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生僻字解析:殷(yǐn):声也。雷:喻车声。遑(huáng):闲暇。译文:听那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阳坡震撼。此地的这个人啊,实在不敢有少许悠闲。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听那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边上响起。此地的这个人啊,实在不敢有片刻休息。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听那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脚下轰鸣。此地的这个人啊,实在不敢有一会暂停。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殷其雷》是召南中的第八首诗。全诗共三章,殷其雷,是说隐隐然的雷声,这个“殷”便读作“隐”,三声。隐隐然的雷声,在南山之阳、南山之侧、南山之下响起,以此起兴“何斯违斯,莫敢或遑”。“何斯”,斯此人也;“违斯”,斯此所也。“遑”为闲暇。此地的这个人啊,不敢稍有闲暇的时候。我们学过“振振公子”,“振振君子”也就不难理解了。“振振君子,归哉归哉”,那个忠信淳厚的人啊,归来吧,归来吧!《毛诗序》说此诗:“《殷其雷》,劝以义也。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室家能悯其勤劳,劝以义也。”等于说是老出公差的丈夫有点眷恋温柔乡,妻子晓之以义,劝他早点回衙门干活儿。清代的学者方玉润又有一说,认为这首诗是民众欲归向文王的诗:“当时文王政令方新,天下闻声向慕,有似雷发殷殷,群蛰启户。故诗人借以起兴,而其振兴起舞之义,则有不胜其采归恐后之心焉。”意思是文王的统治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大家纷纷争先恐后地投奔,如同春雷响起,蛰伏的动物纷纷行动起来。两种说法我们都不妨一学吧。以上就是小虫子对诗经《殷其雷》的学习,有不当之处望指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