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易经诗经,三部经典,

中华文明犹如璀璨的明珠,最耀眼的光芒莫过于流传了数千年之久的各大经典。

何为经典?古圣人为了教化大众所说的话叫作经典,这些话具有真理性,同时具备稳定持久的权威性。

作为后来者,国人最早对佛教的接受与庄子思想有一定关系。

般若讲的是“空”,庄子讲的是“无”,空和无的思想比较容易挂钩,虽然两者并不是一回事,但是这两种思想的接近,对佛法的弘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在佛教浩瀚的各大经典中,尤以凝练的《心经》包涵了佛法的精髓。

那《心经》讲了什么内容呢?

用四个字可以概括为“心无挂碍”。

如何才能心无挂碍,这里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把握当下。

孔子也说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意思是说:已成定局的事就不用再言说了,已往的事就别再劝诫了,尤其是对以往犯下的过失和过错不能责备,因为它已经无法弥补了,过多的责备只会影响心态别无益处。

只有不为过去而后悔,不为未来而忧心,把所有心思用于当下,人们就能减少不必要的牵挂,从而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所以说活好当下是对过往最好的报答,也是对未来最大的幸运。

《易经》:“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通过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到,《易经》告诉人们的哲理则要直白许多。

通俗点讲就是:没有平地便没有山坡,不管是多高的山坡都是以平地为根基,而我们失去的东西也会以其他方式回来。不过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要能在困难艰苦中守住纯正的本心,如此必能有好的结果。

正如地球转动一样,顺与逆也是在不断转变的,人生低谷和困难虽然不能避免,但只要保持一颗坚贞隐忍的心,曙光终会到来。

其次,要勇敢地面对得失。

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每个人都会经历,不过有些人做出成绩后,就会盛气凌人,反之颓废堕落,这都是守不住本心的缘故,故而应时刻保持平淡的心志。

《诗经》是一部很美的经典,它的美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这句常被引用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便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这段经文是一个比喻句,用来比喻“德”的高度和“行”的态度。

我们常能听到“德不配位”四个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的德行与你所处的位置以及待遇不相配的时候,就会有麻烦。

所以说生而为人,有些东西是物质取代不了的,做人如果没有道德底线、抑或是行为不端正不光明,那他会把路走绝,直至失去容身之地。

相反德高品端者和光明磊落者,往往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欢迎,人生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

这三部经典诠释了三种人生哲理,每一部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只有用心品读,才能获得隐藏在其中的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