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迎亲不成谁之过丰

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上,我们经常看到,在大喜的日子一队装饰着喜字、拉花、气球的婚车整整齐齐地去迎接新娘子。迎亲的时候为了活跃气氛,伴娘也会故意刁难新郎,可是当她们拿到红包后,就会热热闹闹嘻嘻哈哈地簇拥着盛装艳丽的新娘登上婚车,往夫家而去。但也有的时候,因为女方家长临时变卦,新娘存心怄气,迎亲队伍蛮横无理等原因引起女方不满,新娘执意不肯上轿,双方僵持错过了吉时,甚至男方干脆打道回府取消婚礼。那么在《诗经》这么多描写婚恋的诗歌中,有没有迎亲失败的场景呢?还真有,比如《丰》就是描述男方迎亲不成愤而离去的事。以“丰”为题,并不是庄稼丰收,而是说新郎容貌丰满标志。打扮得非常帅气的新郎高高兴兴地来迎亲了,迎亲的花轿已经到了门前的巷子里,这时女子突然冒出一句“悔予不送兮”。嘈杂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花轿落在了堂前,有人高呼:“新娘子上花轿喽!”可是新娘又是一句“悔予不将兮”。新娘后悔了?确实如此。新郎再三恳请可是新娘执意不肯上轿,眼着吉时已过,新娘仍然不依不饶,新郎一怒之下就让迎亲队伍回去了:这婚我不结了。但是迎亲队伍刚走,新娘马上后悔了,赶紧穿上嫁衣,急切地呼唤叔叔和伯伯把她送到夫家拜堂。新娘实在太着急了,一会儿说先穿“褧衣”再穿“褧裳”(‘衣锦褧衣,裳锦褧裳’),一会儿又说先穿“褧裳”再穿“褧衣”(‘裳锦褧裳,衣锦褧衣’),真是心中着急口不择言,手忙脚乱胡乱穿衣。这可就怪了,古代成婚讲究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前面都顺顺利利的,为什么偏偏到了迎亲的环节新娘死活不肯上轿?最终迎亲不成,是谁的过错?假设一:错在迎亲的新郎。诗中两次提到新郎,分别是“子之丰兮”“子之昌兮”,“丰”是夸赞新郎俊秀的外貌,“昌”是夸赞新郎健壮的身材,如果真的是错在新郎,新娘有这么好的脾气来赞美新郎吗?看来这并不是新郎的错,这个假设并不成立。假设二:错在女方父母。诗中女方父母并没有出现,只提到了女方的亲属——叔伯(“叔兮伯兮”),如果是女方父母临时改变了主意,比如说提出增加彩礼之类的要求从而惹怒了男方,导致迎亲失败,那么新娘应该有对父母的不满,应该是“怨”,而不是“悔”。更何况从后面新娘急着穿嫁衣来看,总不可能是父母不让新娘穿嫁衣吧。看来不是女方父母的错,这个假设也不成立。这样分析下来,导致迎亲失败的原因就是新娘了,因为新娘变卦了。现在北方部分地区,新娘上轿要上轿钱,下轿要下轿钱,改口还要改口费,有时候新娘突然给上下轿钱涨价,导致双方闹掰,新娘就不上轿或者不下轿。那么诗中的新娘有没有可能因为类似的事情拿上轿来要挟新郎呢?也许就是新娘在上花轿前提出了过分的要求,而且丝毫不肯通用,惹恼了来迎亲的男方,结果迎亲队伍原路返回后,新娘看见苗头不对,这才后悔不迭赶紧央告亲人送亲。好好的婚事,新娘自己搅黄了。她为什么这么做呢?我觉得就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为了在日后的婚姻生活中掌握更大的话语权,为了在日后家庭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可以姑娘们千万别打错主意,给丈夫面子,丈夫才会给你面子,孝敬公婆,公婆才会对你关爱,如果一味地不讲理,不识大体任性胡来,最终不仅自己想要的得不到,就连得到的也会搭进去。就算诗中的新娘最终到了夫家,那么新郎和公婆又会以什么样的脸色和态度来对待她呢?诗经(风雅颂三卷册,返璞归真版,全注释,全彩插图,无障碍诵读)文学骆玉明解注三秦出版社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98购买已下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