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一百五十四篇七月

[做品引见]

[解释]

[译文]

[阐发一]~~[阐发五】

七月

[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流火,玄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流火,玄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辛酸悲,殆及令郎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令郎裳。四月秀葽,蒲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令郎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艺。言私其豵,献豜于公。蒲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朝,八月在宇,玄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六月蚀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蚀瓜,八月断壶,玄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人。玄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人,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玄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长命百岁!

[做品引见]

《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是一首先秦时间的中原族民歌。此诗响应了周朝初期的农业临盆环境和农人的平时生计环境,不只有重要的汗青代价,也是一首卓异的叙事兼抒怀的名诗。

[解释]

七月流火:火(古读如毁),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流,起伏。每年农历蒲月,傍晚时刻,这星当正南边,也便是正中庸最高的场所。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做“流”。

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做事交给女工。玄月丝麻等事完结,在这时着手做冬衣。

一之日:十月今后第一个月的日子。如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仿此。为豳历纪日法。觱发:大风触物声。

栗烈:或做“寒冷”,描述气寒。

褐:粗平民。

于:犹“为”。为耜是说修补耒耜(种地起土之具)。

趾:足。“举趾”是说去种地。

馌(yè):赠送食品。亩:指田身。田耕成多少垄,高处为亩,低处为畎。田垄东西向的叫做“东亩”,南北向的叫做“南亩”。这两句是说妇人孩子往田里送饭给耕者。

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医生。

春日:指二月。载:始。阳:和缓。

仓庚:鸟名,便是黄莺。

懿(yì):深。

微行:小道(桑间道)。

爰(yuán):语词,犹“曰”。柔桑:初生的桑叶。

迟迟:天长的事理。

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后人用于敬拜,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说用蘩“沃”蚕子,则蚕易出,因此养蚕者需求它。其法未详。祁祁:茂密(指采蘩者)。

令郎:指国君之子。殆及令郎同归:是说怕被令郎欺压带回家去。一说指怕被女令郎带去陪嫁。

萑(huán)苇:芦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也许做箔。

蚕月:指三月。条桑:修剪桑树。

斨(qiāng):方孔的斧头。

远扬:指长得过长而高扬的枝条。

猗(yǐ):《说文》《广雅》做“掎”,牵引。“掎桑”是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南朝乐府诗《采桑度》云:“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纭”,似先用绳系桑尔后拉着绳索采。女桑:小桑。

鵙(jú):鸟名,即伯劳。

玄:是黑而赤的颜色。玄、黄指丝织品与麻织品的染色。

朱:血色。阳:鲜明。以上二句言染色有玄有黄有朱,而朱色尤其鲜明。

葽(yāo):植物名,今名远志。秀葽:言远志硬朗。

蜩(tiáo):蝉。

陨萚(tuò):落叶。

貉:通“祃”。田猎者操练武事的礼叫祃祭或貉祭。于貉:言进行貉祭。《郑笺》:“于貉,往博貉以自为裘也。”

同:会合,言佃猎夙昔会合世人。

缵(zuǎn):连续。武艺:指田猎。

豵(zòng):一岁小猪,这边用来代表较量小的兽。私其豵:言小兽归猎者专有。

豜(jiān):三岁的猪,代表大兽。大兽献给国家。

斯螽(zhōng):虫名,蝗类,即蚱蜢、蚂蚱。旧说斯螽以两股相切发声,“动股”言其发出鸣声。

莎鸡:虫名,今名纺织娘。振羽:言鼓翅发声。

穹:穷尽,消灭。窒:淤塞。穹窒:言将室内满塞的边际搬空,搬空了才便于熏鼠。

向:朝北的窗户。墐:用泥涂抹。贫家门扇用柴竹编成,涂泥使它不透风。

曰:《汉书》引做“聿”,语词。改岁:是说去年将尽,献岁快到。

郁:植物名,唐棣之类。树高五六尺,果实像李子,血色。薁:植物名,果实大如桂圆。一说为野葡萄。

菽(shū):豆的总名。

剥(pū):读为“扑”,打。

春酒:冬季酿酒经春始成,叫做“春酒”。枣和稻都是酿酒的资料。

介:期求。眉寿:长命,人老眉间有豪毛,叫秀眉,因此长命称眉寿。

壶:葫芦。

叔:拾。苴:秋麻之籽,也许吃。

樗(chū):木名,臭椿。薪樗:言采樗木为薪。

场:是打谷的处所。圃:是菜园。春夏做菜园的处所秋冬就做成处所,因此场圃连成一词。

纳:收进谷仓。稼:古读如“故”。禾稼:谷类通称。

重:即“种”,是先种后熟的谷。穋(lù):即稑(lù),稑是后种先熟的谷。

禾麻菽麦:这句的“禾”是专指一种谷,即今之小米。

功:事。宫功:指建造宫室,或指室内的事。

索:动词,指制绳。綯:绳。索綯:是说打绳索。上两句言白日取茅草,晚上打绳索。

亟:急。乘屋:盖屋。茅和绳都是盖屋需用的东西。以上三句言宫功了结后,急遽修补本身的房子。由于播谷的做事又要着手了,不得不急。

冲冲:古读如“沉”,凿冰之声。

凌:是汇聚的水。阴:指藏冰之处。

蚤:读为“爪”,取。这句是说取冰。

献羔祭韭(jiǔ):这句是说用羔羊和韭菜祭祖。《礼记·月令》说二月献羔开冰,四之日恰是二月。

肃霜:犹“肃爽”,双声连语。这句是说玄月秋高气爽。

涤场:打扫处所。这句是说十月农事完全完结,将处所打扫明净。一说“涤场”即“扫荡”,“十月扫荡”是说到了十月草木摇落无余。

朋酒:两樽酒。这句连下句是说年末燕乐。

跻(jī):登。公堂:或指群众处所,不必然是国君的朝堂。

称:举。兕觥(sìgōng):角爵。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

万:大。无疆:无尽。以上三句言升堂举觞,祝君长命。

[译文]

七月大火向西落,玄月妇女缝冬衣。十正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冷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何如渡过这年尾?正月着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齐去,把饭送到背阴的地盘上去,田官相当乐意。

七月大火向西落,玄月妇女缝冬衣。春季阳光暖融融,黄鹂悠扬唱着歌。蜜斯拎着深竹筐,沿路顺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春往日子慢慢长。人来人往采白蒿,蜜斯心中好伤悲,恐慌要随贵人嫁异域。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横蛮的斧头。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着手把麻织。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赤色更鲜明,献给贵人做衣服。

四月远志结了籽,蒲月知了阵阵叫。八月田间成果忙,十月树上叶子落。十正月上山猎貉,获取狐狸外相好,送给贵人做皮袄。十二月猎人联合,连续练习佃猎功。打到小猪归本身,猎到大猪献王公。

蒲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原野,八月到达屋檐下。玄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淤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叹我妻儿好不幸,岁末将过献岁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蚀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着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产生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命。七月内部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玄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赡养农人把心安。

玄月修建打谷场,十月农事收进仓。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叹我农人真坚苦,农事恰好料理完,又为官家筑宫室。白日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连忙上房交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二月起初祭先人,献上韭菜和羊羔。玄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打扫打谷场。两槽琼浆敬来宾,屠宰羊羔世人尝。登上主人的庙堂,碰杯协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阐发壹壹/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间周之先民依旧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响应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序的做事生计,触及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它的做家当是部落中的成员,因此口气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现了那时社会的风尚画,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佃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运动的按序,以平铺直叙的本领,逐月开展各个画面。诗中哄骗的是周历。周历以农历(今之旧历,一称旧历)的十正月为正月,七月、八月、玄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农历不异。“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农历的十正月、十二月、正月、二月。“蚕月”,即农历的三月。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本来。”戴震《毛郑诗验证》亦指出:周时虽改成周正(以旧历十正月为正月年头),但民间农事仍沿袭农历。

首章以俯瞰式的本领,总结了做事者终年的生计,一下子把读者带进谁人凄凉艰苦的年华。同时它也为今后各章奠基了基调,提醒了总纲。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组织上如斯安顿,确是相当谨严。所谓“衣之始”、“食之始”,本质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重要事变。这两项是贯串全篇的干线。首章是说玄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完毕,始可为衣”。十正月今后便投入北风寒冷的冬季,农人们连粗平民衫也没有一件,何如能渡过年末,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悲叹。然而春季一到,他们又整治耕具到田里耕种。细君儿童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做事很卖力,不禁得面露喜色。民间书生以粗线条勾画了一个框架,那时社会生计的完全风采已浮目前读者当前。今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部分实行较为详细的描述。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步高昂,色彩逐步鲜明。明净的春景照着原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伙儿顺着田间小径去采桑。她们的做事好似很开心,但心中未免怀有隐忧:“女辛酸悲,殆及令郎同归。”首章“田唆至喜”,不过以微微的一笔点到了那时社会的阶层瓜葛,这边便慢慢地加以开展。“令郎”,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拥有大量地盘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田舍美丽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这边好似让读者看到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假使那是千年今后的事,但生计中的规律时常也会呈现某些近似的处所。蜜斯们的美丽使她们耽心人身的不悠闲;蜜斯们的机灵和机灵,也使她们耽心做事果实为别人所拥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令郎裳。”她们织出五彩缤纷的丝绸,都成了令郎身上的衣服,正如宋人张俞的《蚕妇》诗所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进展而来,但亦有进展变动。“秀葽”、“鸣蜩”,带有起劲之意,下文重心写佃猎。他们打下的狐狸,要“为令郎裘”;他们打下的大猪,要进贡给豳公,本身只可留住小的吃。这边再一次刻画了那时的阶层瓜葛。五章注誊写虫豸以响应时令的变动,由蟋蟀依人写到寒之将至,翰墨精巧,历历如绘,饶有诗意。《诗集传》云:“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动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咏物之做,如斯细腻,使人赞叹。“穹窒熏鼠”如下四句,写田舍打扫室内,打算过冬,在组织上“亦以终首章前段防寒之意”。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好似一组接续的片子镜头,体现了田舍简朴而安详的生计: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翁祝寿。然而食粮方才进仓,又得给老爷们营建公房,与上面所写的本身的居室的褴褛粗略适成鲜明对照。“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末了实行。正如《诗集传》引吕氏所云:“此章(第七章)终始农事,以极忧勤艰苦之意。”

到了末了一章,也便是第八章,书生用较开心的笔调刻画了这个乡村宴饮称觞的盛况。普遍论者感觉农人既这么坚苦,上面又有田官监视、令郎盘剥,到了年末,弗成能有前提有资历“跻彼公堂,称彼兕觥”。本来社会是繁杂的,假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人年末时也彼此邀饮,如宋朝秦观《田居四首》所写:“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陆游《游山西村》诗也说:“莫笑田家腊酒浑,康年留客足鸡豚。”《七月》所写旷古社会的西周乡村生计,农闲之时,举酒纪念,也是道理中事。

华夏古代诗歌向来以抒怀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怀,局面鲜明,诗意浓密。经过诗中人物娓娓好听的敷陈,又确实地展现了那时的做事排场、生计图景和各样人物的风貌,以及农人与国家的彼此瓜葛,产生了西周初期社会一副男耕女织的风尚画。《诗经》的体现本领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恰是采纳赋体,“陈述其事”、“随物赋形”,响应了生计的确实。读者留意吟咏此中任何一章,城市有云云的感到。

佚名阐发贰

贰/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栒邑县、邠县一带)的奴仆所做的诗歌。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根底上是按时令的前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仆们的做事和生计的。这首诗依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旧历诗,近似后代民歌中的四序调或十二月歌。但由于它所敷陈的体例响应了那时奴仆们一年到头的艰苦做事和无衣无食的凄凉处境,因此应把它看做是反盘剥反榨取的诗篇。

  《七月》这首脑诗,向咱们展现了一副古代奴仆社会阶层榨取的丹青。男女奴仆们一年到头无中止的做事,终归都被贵族们剥夺得一尘不染。

  此诗言语俭朴无华,完满是用铺叙的本领写成的。全篇缭绕着一个“苦”字,依据时令的前后,从年末写到年末,从种地养蚕写到佃猎凿冰,响应了一年四序多条理的做事面和高强度的做事。语词悲凄贫苦,宛若是在哭吟着一部极重的汗青。

佚名阐发叁

叁/

《七月》,也许视为一个家眷故事,而家眷恰是西周封建制下一个最小的单元,故诗序从中拈出“陈王业”的话题也不是没一点儿事理。王安石说:“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虫鸟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伏侍乎内,男伏侍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伉俪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敬拜也时,其燕飨也节,此《七月》之义也。”但它到底是足扎实地的劳做和建立,此中有乐更有苦,有易更有难。它不需求锐意点缀,也不必勉力编织一个俊丽的幻想,但它必然滤去了生计中很多的灾难和悲惨,由于诗只想保存时人眼中有代价的阅历及心中甚感觉热情的风土和人性,使它保管在传唱于生齿的乐律里。后来人们只看这诗中“无响马之扰,无仕宦之搅,自力更生,熙熙嗥嗥,尊君亲上,一片安宁,可称泰平”(袁金铠),怕是把它全认做了汗青确实,而本来诗不过影象之确实,是一个家眷,对家眷故事的影象。

但是《七月》之好,尤在于叙事。它以月令为兴,颠倒错综,亦实亦虚,串联全篇,因而诗既有序而又无序,既散开而又一律,宛若在陈说一年中的故事,又宛若这故事正本属于循环往复的一年又一年。孙扩说它“衣食为经,月令为纬,草木禽虫为色,横来竖去,无不得意,固是敷陈忧勤,然即事感物,乐趣更自多余”。陈仅曰:“《七月》为诗,八十八句,一句一事,如化工之范物,如列星之丽天,读者但觉其醇古渊永,而不见艰苦噜苏之迹。中央有诰诫,有问答,有民情,有闺思,波涛抑扬,如大做水面纯任果然。”所谓“平平时时,痴鲁钝钝,果然充悦和厚,典则高古”,“又一诗中而藏多数小诗,一派古风,满篇春气”(牛运震),更是抉得此中利益。

叙事之好,幸好事中多情。“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辛酸悲,殆及令郎同归。”叙事,而把事嵌在了鲜翠流利的配景中。懿筐、微行、柔桑,是《诗》中未几见的轻微的描述。但诗的文字与诗的事理恰是平衡平等,故虽描述而不感觉描述。“女辛酸悲,殆及令郎同归”,是所谓“于不相涉处映带生情”(贺贻孙)。吴棠曰:“归令郎而心悲,女子之爱其亲也;养老翁于眉寿,先生之爱其亲也。”但这“伤悲”的另一面原是“春女思”(毛传),或者能够说“有女怀春”与“女子有行,远父母伯仲”恰是一事之两面。

“七月在朝,八月在宇,玄月在户,十月蟋蟀人我床下”,这是《七月》中的神来之笔,也真想说这是《诗》中最佳的一句。郑笺“自七月在朝至十月人我床下,皆谓蟋蟀也”,所谓“后人章法多用倒插类此”(陆化熙)。宋玉《九辩》“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恰是用了这一句的事理,假使书生的良心是哀,但“蟋蟀之宵征”读之却让人感觉可喜。后来姜白石《齐天乐·咏蟋蟀》中的“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也依旧从“豳诗漫与”中来,而果真是“哀音似诉”了。

佚名

阐发肆

肆/

一、《豳风·七月》体例说程俊英说:“《豳风·七月》是一首叙述西周农人一年到头无休无止的做事历程和他们生计环境的诗。”从诗中咱们也许看到那时人们衣、食、住各方面的环境。此中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七月》题解中提到“贵族和农人生计的迥异,响应那时的阶层对抗和生计实质”咱们从他对《七月》的翻译就可以看出这类对抗性。他把“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译为“粗平民服都没有,奈何过冬心衰颓。”和后文的“取彼狐狸,为令郎裘”对照就可以看出贵族和农人生计的迥异,从“言私其豵,献豜于公”也能看出这类迥异。但不少学者并不取阶层对抗说。程俊英云云的说法并不是很切确,咱们从“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语句中并没有看到“悲”、这边不过在交卸后文说起织染、缝衣等的缘故。而“言私其豵,献豜于公”也也许感觉是对“国家”的衷心。《七月》在《诗经》中是一首有着显然记事性质的诗。将豳地民生风尚逐个浮目前人们当前。《七月》响应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序的做事生计,触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但方玉润又进一步提议《七月》陈王业所自始也。这是周公始陈王前,俾知庄稼艰苦,给王感觉政之戒。本相上,《七月》假使重要以农事敷陈为主。但有人说这是一首农事诗记,纪录着从春耕到冬藏,有人说这是一首风尚诗,纪录豳地人们的风俗世情,有人说这首诗纪录了西周豳地的临盆处境微风俗世情。不管各家对这首诗何如证明,咱们看到的是各家对这首诗的由衷懂得。介意为志,讲话为诗。二、《豳风·七月》文体说对于《七月》的文体各家说法也不一致。《诗经》是我国最先的一部诗歌总集。体例上分为风、雅、颂三部份。《诗经·七月》属于十五国风的豳风,果然按文体上说,《七月》属于“风”一类。是豳地的民歌,响应的是豳地的风土民情。感情简朴,凑近于生计。而《周礼·乐章》有“豳诗、豳雅、豳颂”之说,郑玄感觉“豳诗,豳雅,豳颂”说的应当《诗经·豳风·七月》这首诗一诗而分三体,这边郑玄把“豳诗”懂得为豳风。感觉此既是“风”体,又有“雅、颂”。

郑玄对风的断定并不是很正当。而对于《诗经·七月》“豳雅·豳颂”的实质差别也没有精确的辨析。方玉闰说“夫《诗》分为风、雅、颂,三体本不相混,而《七月》一诗,实兼风、雅、颂,三体而无或遗,但非截然判而为三体之谓,乃浑然合而成一之谓也”。方玉润感觉一诗而兼三体之说,在《风》诗中实为变体,因此又称之为变风,“诗以体变,非风因俗变也”《诗经》中有变体不只仅在《风》中,《雅》《颂》中也一样存在。比如《小雅·蓼萧》,《湛露》便是雅兼有风。《鲁颂·有駜》《泮水》又是颂兼雅之做。《诗经·七月》一诗是兼三体之变风,在《三百篇》中弗成常见,在十五《国风》中更是绝无而唯一的。无体不备,有美必臻。这边方玉润提议的是《七月》兼大雅颂天衣无缝而成“变风”而不能按郑玄所说把三体详细分到某一章节。笔者更附和“变风”之说。

三、《豳风·七月》年月、做家说对于该诗产生的年月以及所记者何人各家均有分歧,第一种说法是《七月》做于西周初年。《诗序》云:“《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翟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苦也”《汉书·地舆志》云:“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做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庄稼,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依照此文件判定《七月》做于西周初年,大多协商者都持这类观念。再有一说是《七月》在西周夙昔就曾经产生,经后代散播,连续的陈新,末了被采风者所采,产生典范之做,明代末期的何楷在《诗经世本古义》中说:“七月亦豳人自述豳风,而周公举以得胜王,后代遂谓周公所做。”这边也说周公用豳人自述之说来劝诫成王,后代误感觉是周公所做。清末的姚际恒、方玉润等《诗经》协商世人也允许这类观念。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提到:“《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庄稼之事,非躬耕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热情隽永也如是。周公成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此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庄稼艰苦并王业所自始,尔后代遂感觉公做也。”方玉润感觉在周夙昔古豳地就有其诗。崔述在《丰镐考信录》中说:“读《七月》如入桃花源中,衣冠简朴,无邪绚烂,熙熙乎远古也。此诗当为太王夙昔豳之旧诗。盖周公述之以戒成王,尔后代因误为周公所做耳。”就《七月》自身体例而言,这首诗把月份与二十四骨气联合在一齐也能阐述这一点。经过《诗经》的体例他的所做家必然是亲自体验农桑生计,本领写出云云热情于生计的画卷。《豳风·七月》是我国汗青上最先最通盘响应泰初农事的诗歌。它生生气味粘稠,局面灵活鲜明,确实细腻。整体上又显得大气澎湃,通盘响应了那时的社会生计。去今约三千年,却保管得如斯完全——也许说毫无残破。它的史料代价对现代天文、历法、地舆、农业、风气等各个范围的学者而言都是弥足珍奇的。

佚名

阐发伍

伍/

这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范围弘大的叙事诗。它敷陈了西周农人一年到头的艰苦做事和艰苦生计,从这些敷陈中表呈现贵族和农人生计的迥异,鲜明地响应出那时的阶层瓜葛。此诗通篇用“赋”的本领,以节序为头绪,铺写农人的做事与生计,各章节还时常呈现风光的装饰,增多了诗的魅力。如写蟋蟀从郊野到床下的迁徙,局面地写出了时令的变动。其它双声词、联绵词的哄骗,也增多了浓密的诗味,使此诗不只有“史”的代价,再有很高的观赏代价。

对于此诗后人有极高的评估,方玉润说:“此诗之佳,尽人能言。其要旨所关,则王氏云:‘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虫豸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伏侍乎内,男伏侍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伉俪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敬拜也时,其燕飨也简’。数语已尽其义,无余蕴矣。”对诗的言语表白,也敬仰备至。他说:“今玩其辞,有诚挚处,有萧疏处;有风华处,有典核处;有萧散处,有风雅处;有凄婉处,有山野处;有热心处,有高贵处;有荡漾处,有郑重处。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见臻此境地。

这些评估,虽亦有所溢美,或有不当之处,但对咱们懂得和观赏此诗依旧有斥地的。《毛诗序》说:“《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苦也。”据此,后代多感觉此诗为周公所做。但崔述《丰镐考信录》感觉:“玩此诗醇简朴茂,与成、康时诗皆不类。……然而此诗当为大王夙昔豳之旧诗,盖周公述之以戒成王,尔后代因误为周公所做耳。”方玉润也说:“《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庄稼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热情隽永也如是。周公成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此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庄稼艰苦,并王业所自始,尔后代遂感觉公做也。”崔、方二氏讲得很有事理,云云范围弘大的农事诗,必然有终年累月的积聚散播历程,末了成于谁手,很难考定。

佚名

《七月》

七月流火,七月火星偏西方,

玄月授衣。玄月叫人缝衣服。

一之日觱发,十正月北风呼呼响,

二之日栗烈。十二月冷气彻骨凉。

无衣无褐,粗布短衣都没有,

何以卒岁?何如过冬费思索。

三之日于耜,正月把耕具修补好,

四之日举趾。二月下地种地忙。

同我妇子,细君儿童一齐去,

馌彼南亩。用膳送到地头上。

田畯至喜。田官来看喜洋洋。

①觱发(bìbō):大风吹物发出的声响。

②褐(hè):粗布制的短衣。

③耜(sì):古代翻土耕具。

④馌(yè):送饭。南亩:泛指田园。

⑤田畯(jùn):农官。

七月流火,七月火星偏西方,

玄月授衣。玄月叫人缝衣服。

春日载阳,春季的太阳暖洋洋,

有鸣仓庚。黄莺儿枝端把赞美。

女执懿筐,蜜斯拎着深竹筐,

遵彼微行,顺着小径采摘忙,

爰求柔桑。专采那些娇嫩桑。

春日迟迟,春日的白日真是长,

采蘩祁祁。采来的蒿叶一筐筐。

女辛酸悲,采蒿蜜斯心衰颓,

殆及令郎同归。怕那令郎把我抢。

①懿(yì)筐:深筐。

②微行(hánɡ):小径。

③爰(yuán):因而。

④蘩(fán):白蒿。

七月流火,七月火星偏西方,

八月萑苇。八月打荻割苇忙。

蚕月条桑,养蚕时令修桑树,

取彼斧斨。拿起斧头臂高扬。

以伐远扬,长条高枝修剪光,

猗彼女桑。拉着短枝采嫩桑。

七月鸣鵙,七月伯劳把赞美,

八月载绩。八月纺麻织布忙。

载玄载黄,染上颜色黑或黄,

我朱孔阳,我染赤色最鲜明,

为令郎裳。为那令郎做衣服。

①萑(huán)苇:荻草和芦苇。

②斧斨(qiānɡ):斧柄为圆孔的叫斧,方孔的叫斨。

③鵙(jú):伯劳鸟。

四月秀葽,四月远志结了子,

蒲月鸣蜩。蒲月知了叫得响。

八月其获,八月农事收割忙,

十月陨萚。十月落叶随风扬。

一之日于貉,十正月忙着打狗獾,

取彼狐狸,还要剥那狐狸皮,

为令郎裘。好给令郎制冬衣。

二之日其同,十二月世人齐集会,

载缵武艺。连续佃猎演练忙。

言私其豵,打来小猪本身吃,

献豜于公。大猪送到官府上。

①葽(yāo):草名,又叫远志,可入药。

②蜩(tiáo):蝉。

③陨萚(yǔntuò):草木落叶。

④貉(hé):坊镳狐狸,俗称狗獾。

⑤缵(zuǎn):连续。武艺:田猎之事,有军事操练之意。

⑥豵(zōnɡ):小猪。此处泛指小兽。

⑦豜(jiān):三岁的大猪。此处泛指大兽。

蒲月斯螽动股,蒲月蚱蜢弹腿发音响,

六月莎鸡振羽。六月纺织娘振翅把赞美。

七月在朝,七月蟋蟀郊野鸣,

八月在宇,八月屋檐下面唱,

玄月在户,玄月进到屋内部,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十月到达床下藏。

穹窒熏鼠,熏出老鼠堵鼠洞,

塞向墐户。塞好柴门封北窗。

嗟我妇子,干完活儿喊妻儿,

曰为改岁,眼看献岁就要到,

入此室处。咱们就住这间房。

①斯螽(zhōnɡ):蝗虫类鸣虫。

②莎(suō)鸡:虫名,纺织娘。

③穹(qiónɡ):闲暇。窒(zhì):淤塞。

④墐(jìn):用泥涂抹。

六月蚀郁及薁,六月吃李子和葡萄,

七月亨葵及菽。七月煮葵菜和大豆。

八月剥枣,八月树下把枣打,

十月获稻。十月场上把稻扬。

为此春酒,产生春酒扑鼻香,

以介眉寿。期求世人寿且康。

七月蚀瓜,七月吃瓜甜如蜜,

八月断壶,八月葫芦摘下秧,

玄月叔苴。玄月麻子好收藏。

采荼薪樗,打算好野菜和柴草,

食我农人。农人靠这度年华。

①薁(yù):野葡萄。

②亨:“烹”的本字,煮。

③介(ɡài):借为“丐”,期求。

④苴(jū):麻子。

⑤荼(tú):苦菜。薪樗(chū):把樗当柴烧。樗,臭椿树。

玄月筑场圃,玄月建好打谷场,

十月纳禾稼。十月食粮进谷仓。

黍稷重穋,黍子谷子和高粱,

禾麻菽麦。再有小米豆麦各样粮。

嗟我农人,叹我农人苦命汉,

我稼既同,地里农活方才完,

上入执宫功。又到官府把活干。

昼尔于茅,白日郊野割茅草,

宵尔索绹。夜里搓绳到天晓。

亟其乘屋,急切把屋修补好,

其始播百谷。成果时令又到达。

①重穋:即“穜穋(tónɡlù)”,两种谷类。穜,早种晚熟。穋,晚种早熟。

②索绹(táo):搓绳索。

二之日凿冰冲冲①,尾月凿冰冲冲响,

三之日纳于凌阴②。正月送往冰窖藏。

四之日其蚤③,二月进行祭祖礼,

献羔祭韭。献上韭菜和羔羊。

玄月肃霜,玄月天高气又爽,

十月涤场。十月打扫打谷场。

朋酒斯飨④,捧上两樽甜米酒,

曰杀羔羊。杀些大羊和小羊。

跻彼公堂⑤,登上任阶进公堂,

称彼兕觥⑥,牛角杯儿昂首上,

长命百岁!齐声同祝“长命百岁”。

①兕觥(sìɡōnɡ):古代一种用犀牛角制成的大羽觞。

《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传说也是《诗经》成诗最先的诗篇。《汉书·地舆志》云:“昔后稷封斄(lí),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做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庄稼,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据此,本篇看成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间。

对于其诗旨,重要有三类:

一是“宣言王业说”。《毛诗序》曰:“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苦”。朱熹引王安石语云:“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虫豸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伏侍乎内,男伏侍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伉俪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敬拜也时,其燕享也节。此《七月》之义也。“方玉润《诗经原始》称:“《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庄稼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热情隽永也如是。周公成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此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庄稼艰苦,并王业所自始,尔后代遂感觉公做也。“

二是“阶层盘剥说”。“五四”以来,郭沫若、闻一多等多持此论。另一学者蒋立甫也感觉:“这首诗详细刻画了三千年前奴仆的生计,确实地响应了西周社会的阶层抵牾。”

三是“农事说”。鼎新盛开今后,学者多从文明角度协商《七月》之转义。

泊客感觉,“阶层盘剥说”违犯了《诗经》之教诲效用,不采。

《诗经原始》曰:“《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庄稼之事。”泊客感觉,《七月》通盘详细地刻画了一年四序当中凡种地、养织、佃猎、敬拜等各样物候农事运动。既是一首纪录西周之时,西周的群众在贤明君王的经管下,群众生计和乐舒服悠闲悠闲的生计光景的诗篇,也是一首劝农事。

何故?

一曰“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是为背面劝衣铺垫,非悲愁无衣也。

二曰“女辛酸悲,殆及令郎同归”。是指女马上嫁于国君之子,似为悲(离开父母),实喜之(婚嫁也)。

三曰泊客本身对本诗都再有不少罕见字,三千年前的奴仆焉能写出云云的煌煌巨做?

四曰诗文看不到悲之情,恨之意。却是末了一章“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玄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长命百岁!“满盈了富饶和享乐之感。

《豳风·七月》是我国汗青上最先最通盘响应泰初农事的诗歌。这首诗本来便是西周之时,天下升平舒服的写真,也是西周时间群众和乐生计的确实汗青的纪录。

◆◆◆◆◆

诗经

心?养性?品生计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品,二是藏介意中的幻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或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阐发微刊

浏览原文:《诗经》第一百五十三篇《下泉》

徐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