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吴硕贤从诗经中获益匪浅

吴硕贤:从《诗经》中获益匪浅有些专业背景是自然科学或理工科的学者,阅读兴趣却在人文领域。看起来,他们的专业和兴趣是分离的,但恰恰是这样的结合,沉淀一条独具个性、专属于自己的科研轨迹。中科院院士吴硕贤就是这样一位学者。《中国科学报》:你最近正在读什么书?吴硕贤:除了专业书籍外,我最近在读的一本书是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彼得·沃森著的《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这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人类有史以来重要的思想家与科学家所贡献的、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思想与科学理论,属于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值得一读。《中国科学报》:你的非职业阅读偏好是什么类型?吴硕贤:我喜欢阅读的主要是中国古典文化典籍,包括诗词,如《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之类,也喜欢看传记,年轻时还喜欢看小说。《中国科学报》:这样的阅读对你的工作有何帮助?吴硕贤:作为一位科技工作者,除了努力学习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外,还应当努力学习、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包括科技典籍,发掘其中宝贵的遗产,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这方面屠呦呦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她正是从古代文献中得到启发,找到正确的萃取青蒿素的途径,获得了诺贝尔奖。我本人从阅读《诗经》中也获益匪浅。我曾在《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中发表了《〈诗经〉中的声景观》一文,就从声景(声景观)的视角来研究“诗经”。所谓声景,简而言之就是指声音的风景。我发现《诗经》中有大约28%的内容与声景有关,甚至许多篇名都与声景有关。《诗经》创造了大量象声词来描述声景,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就是形容鱼鹰叫声的象声词。再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皆然。我还发现《诗经》中尚有大量篇幅描述先民对包括日、月、星三光以及对彩虹、庭燎等由光所造成的景象的观赏,从而受到启发,首次提出光景的概念,倡导建立光景学的新学科。所谓光景,指的主要是由自然光源或人工光源、光影及其变化所形成的景观,或由光源、光影对比或变化引起强烈视觉印象所形成的景观,是视觉景观的一个特别类型。最近,我还主持中国科学院一个咨询项目“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主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0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