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过:诗歌源于劳动号子。
《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收集的诗歌大多数都来自于民间,描写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爱情、娱乐等方面的场景。
《诗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至今为人们所传诵。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其中有一首《卫风.氓》,粗略一看以为是写的是弃妇,实际上,如果能静下心来仔细阅读的话,就会发现这首诗歌不是单纯地写弃妇,诗中描写了女子一生的情感轨迹:从少男少女相识相恋,再到出嫁,由恋爱到婚姻,由此展开了对女子从少女转变成妇人的身份后她的婚姻不幸福的叙述。
然而,里里杨感受到更多的是诗中道出了婚姻的真谛。什么是婚姻的真谛?那就是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
《氓》0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衍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开篇是“氓之蚩蚩”,“蚩蚩”有呆愣、陶醉的意思。男子怀里抱着布,看到心仪的采桑女子呆愣地站在那里,看着她不知所措。我们想像一下,一个小伙子看到一位美貌的姑娘,呆呆地看着她,一动也不动的模样,是不是感觉挺好笑,又挺感人的。当然这里说是的纯粹以欣赏的目光看,而没有亵渎的意思。
男子是一名商人,明着是以布换蚕丝,实际上是过来跟女子搭讪的。女子非常聪明,一眼就看出了男子真实的意图。“来即我谋”,一个“谋”字,表现了女子狡黠的一面,看破不说破。就跟我们现在的男孩子追求女孩子的情景是一样的:我知道你想追求我,但是,我当作不知道,就想看看你怎么做。
后来他们相爱了,男子要出远门做生意,女子依依不舍送男子过了淇水,到了小山坡,男子着急将婚事订下来,就问女子,你什么时候嫁给我呢?女子回答:你都没有三媒六聘,我怎么嫁给你呢?
古人男女婚姻大事,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流程可以简化,但不能没有,如果没有这些流程,就视为“无媒婚约”,就会遭人诟病,连带着以后出生的子女也会受人歧视。
汉武帝时期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就是属于“无媒婚约”,卓文君的父亲开始还跟他们断绝关系,后来是司马相如做官了,才跟他们恢复关系。当时的人们很少有这样的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爱情,所以人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