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天纵英才天妒英才

北京荨麻疹医院地址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46488.html

提起唐朝,自然而然地想起“盛唐”二字,一如永不落幕的黄金时代,与之对应的便是唐代的诗歌,雄浑博大与光焰万丈共存,浅白晓畅和忧国忧民并举。

雄视千古的唐代诗歌发起,当属初唐时期的一众诗人,他们以笔为刀,将沦落到在狭小空间内卖弄“手艺”的宫体诗,解放得气象万千。

诗歌新世界的开辟,总是绕不开“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而在四杰中,首屈一指的当属王勃,一出手便是高峰,却在峰值最高时撒手人寰,留下后世无尽慨叹。

在历史长河中,王勃27年的生命一闪而过,但仅凭《滕王阁序》一篇也足以光耀千古,成为中国文学的镇店之宝。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用在王勃身上也是很贴切,昙花一现的生命,却惊艳着历史的每个时期。

开挂的开始

王勃被后世冠以“诗杰”的雅号,与于龙以诗文闻名于唐初,也称“初唐二杰”,而在“初唐四杰”这个超级男团“F4”中,王勃牢牢占据主唱位置,如此高光的人物,必须得有个奇迹般经历才配得上。

不用多说,幼年的王勃想摘掉“神童”的称呼,恐怕老百姓们都不答应。

公元年出生在山西龙门的王勃自幼便可吟诗作赋,《旧唐书》评价说:“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王勃的异于常人,可能是将家族的优秀基因发挥得淋漓尽致:

王通,王勃的爷爷,隋朝末代的大儒,其门生中温彦博做到了唐朝宰相职位,杜淹成为了唐朝礼部尚书。

王绩,王勃的叔爷爷,号称初唐田园诗人第一人: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野望》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王绩堪称五言律诗的奠基者。

王福畴,王勃的父亲,履历略弱,但也官至太常博士。

书香门第的浸染再加天才因素,让大文豪杜易简都出来给王勃带高帽儿,称王勃和两个哥哥:“此王氏三株树也”,此处借鉴了东晋的谢安、谢玄把人才比作宝树的典故。

九岁时,神童王勃放了一个大卫星,他在读颜师古注解的《汉书》书,专门干起了挑刺儿的事情,洋洋洒洒写出十卷《汉书注指瑕》,将颜师古的汉书注解的错误都给挑了出来。

颜师古何人也?开国皇帝李渊时任中书舍人、李世民时任秘书少监,《汉书注》深为学者所重,在当时便有“颜秘书(颜师古)为左丘明、班孟坚(班固)忠臣”的赞誉。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相当于你上小学时还处在识字阶段,忽然发现同桌指出了名牌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著作中的一大堆错误,并且还写成了论文。

另外,暂且不谈《汉书》不像《史记》那么口语化而是典雅深奥,仅仅字数就达80万,如果要注解的话不知又要读多少与之相关的其他史书典籍。

这不能只是“神童”所能解释的了,然而这仅仅是开挂的开始。

十岁时便饱读《六经》,《六经》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的合称,别人十数年才能做完的事情,王勃一年间便达到了,简直到了恐怖的程度。

这还不算完,十二岁到十四岁又师从曹元系统学习了《周易》、《皇帝内经》、《难经》等——相当于医学院毕业了!

笔下生花,腹有乾坤,王勃开始想匡扶天下了。

十四岁,给老家的父母官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试探着谋求入仕,挥洒间一千五百来字,文辞华丽有加,文末说“天衢可望,指鹏程而三休;巨壑难游,伏龙门而一息”,其中天衢出自楚辞,意指通天的道路,代指京师,三休出自贾谊的文章,意为登高之典。整体的意思是“如果能得到机会,那就好好干;如果得不到,那就继续学习”——这哪像十多岁的人哪!

第二年,朝廷的右相刘祥道视察关内时,王勃乘机写《上刘右相书》,这是篇大文章,开始对国家大事提建议,从战事、政令、农业和人才等方面分析,并委婉表示谋求引荐之意,刘祥道看后大呼“神童”并向朝廷推荐。

王勃再接再厉,十六岁时又写《乾元殿颂》,意图借“颂”入仕,虽是小小年纪,但给皇帝“拍马屁”的功夫却炉火纯青,把皇帝一家老小夸了一遍:“太宗皇帝云房揖契”、“皇帝陛下椒庭袭庆”、“皇后星浔纵淑”、“皇太子承云紫座”。尤其中心思想是结尾的“惟帝惟天,惟天惟帝”,皇帝不龙颜大悦都难。

但天才就是天才,十七岁的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朝散郎在当时是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县处级,王勃从此成为年龄最小的公务员。

唐高宗看到王勃文章时大呼“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要用现代的语言来说,王勃不属于这个地球。

时常短路的脑筋

人生开挂的王勃在大唐初始闪耀着光芒,小试牛刀便站到了人生的巅峰。

英才年少并志得意满,即使与朋友别离也不见半点悲戚,相反充满了一种乐观精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长安,大唐的政治中心,一波波的文人来此朝圣、寻找机会,一群群的文人或因放官上任或因“京城米贵”无奈离开,京城也成了送别诗的集中地。

大多数的送别诗充满了“日暮、残阳、寒蝉、西风、古道、别酒”,搞得像生死离别一样。但王勃送出了豪迈之情,“同是宦游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啊!“即使不常相见,你就在我心里呢!”

什么是盛唐之音,这便是盛唐之音。

但开挂的王勃接下来脑筋偏偏短路了!

当上朝散郎后,王勃在主考官的介绍下,被唐高宗的儿子沛王李贤(后来被废杀)聘为沛王府修撰。当时的贵族的玩乐游戏无非骑马、打马球、射猎、斗鸡之类,王勃的命运偏偏折在了一只鸡身上。

一次沛王李贤和英王李哲(后来的唐中宗李显)玩斗鸡游戏,这时王勃的政治幼稚病犯了,提笔疾书写就《檄英王斗鸡文》,文采必须是飞扬的,但这恰恰逆了唐高宗的龙鳞。

唐高宗李治的老爸李世民策划的“玄武门之变”留下的余震还未消散,当初李治的两个哥哥李承乾和李泰也因为夺嫡打得不可开交,而李治始终不参与其中,李世民觉得李治忠厚能容忍兄弟们,这才将皇位传给李治。

可以想象,当唐高宗看到《檄英王斗鸡文》中“两雄不可并立”、“见异己者即攻”、“与同类者争胜”这些话时,肯定怒从心头起。

尤其檄文是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一种文书,战斗批判性极强,说白了就是战争动员令。王勃虽是写斗鸡,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禁不住当事人会联想,这些话简直是在捅唐高宗的肺管子。

“歪才!歪才!”唐高宗认为王勃不进行劝诫反而挑拨离间,王勃立刻被逐出王府、赶出长安。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王勃无意间得罪了全国最大的老板,这预示者无限美好的锦绣前程瞬间化为泡影。

遑遑间,王勃自汉中、剑阁踏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进入四川游历。

此时的王勃在写送别诗时也从豪迈转向了凄冷: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在《江亭夜月送别(二)》中,一切都那么寂静,连江河和高山都显得凄冷。

三年后,王勃回到长安。当时他的朋友凌季友任虢州(河南灵宝市)司法,觉得虢州中药材丰富,而王勃又曾学医,就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

这一次,王勃的脑筋又再次短路了。

在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王勃因为私交,就将曹达私藏起来。这时的王勃脑袋可能彻底转不过弯儿来了,怕走漏风声连累自己,竟然将曹达杀人灭口。

东窗事发,王勃不但自己锒铛入狱,还坑爹一把,父亲受此牵连被贬交趾(越南境内)。

所幸逢天下大赦,让王勃捡回一条命,但最觉得愧对父亲:

呜呼!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嗟乎!此皆勃之罪也。无所逃於天地之间矣……

真是把父亲害得太深了,粉身碎骨也不能脱离罪过,哪还有脸谈国家大事啊,这份罪,都逃离不了天地之间了!

第二年,朝廷还是看重王勃的才华,要恢复他的官职,但王勃已经视宦海如猛虎,惟恐避之不及,他收拾行囊,前往交趾探望父亲。

但王勃没预料到的是,这次行程只有去程、没有归途。

他也没预料到,这次行程迎来了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也迎来了初唐文学最辉煌一刻。

(未完待续)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螃蟹先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