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乡愁,仅32个字,却被传唱了

#诗中国#

“乡愁”,绝对是我们中华民族深入骨子里的情怀,也是最难割舍的一种情愫。无论贫穷与富贵,也不管相隔万水千山,只要有任何一丝机会,必定跋山涉水要“回家看看”。也正是这种情结,才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自己家乡的美好向往与祝愿。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儿女,又是一个“乡情”的民族。于是,几千年历史长河里,流淌的,不仅仅是岁月,还有那些脍炙人口、让人无限向往的思乡诗词。

说到关于“故乡”的诗词,其数量如恒河沙石,数不胜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信口吟唱几句。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加任何掩饰与修辞的思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故乡音信的深切惦记。等等,都是一代又一代伟大的诗人们的,留给我们的名篇。

“诗歌来自生活”,最初的诗歌,其实就是生活中的常用语句。在更遥远的古代,劳动人民口中传唱的,就有了对家乡的眷恋。尽管,作者连名字也未留下,但和李白杜甫比起来,那些诗歌里蕴含的“家国情怀”,是毫不逊色的。比如这首《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首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薇》,全诗六叠,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这第六叠。短短的8句话32个字,其包含的思乡情结,一点也不比后世的鸿篇巨制逊色。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首诗,可以算得上后世“乡愁诗歌”的开山鼻祖。

大家都知道,《诗经》真正写作的年代已不可考,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是孔子编撰而来。也就是说,孔子曾在浩瀚的诗歌里遴选了首他认为最优秀的,也就成了今天的《诗经》,又叫“诗三百”。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是有争议的,但基本在一个范围内大同小异:大致是出征边关的将士,凯旋回家时吟唱的歌曲。歌词中以战争的辛苦,凯旋时兴奋的心情,甚至还有不能掩饰的“近乡情更怯”的情怀。

离家多年,在外征战的将士,故乡在他们心里留下的映像,永远定格在“杨柳依依”时的离别场景。而此时归来,尽管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劫后余生,但保家卫国本来就是值得骄傲的。而回来的路上,见到的是“雨雪霏霏”,这是一种压抑的、低沉的场景,既有回家之欣喜,又不失今昔对比之情。所以才有王夫之“寓哀于乐”的评价。

凯旋而归,本来是欢天喜地的一件事,而多年的行役之苦,在此即全部涌上心头,或许,也包含了对同伴、对战友的思念之情。生还者“生入玉门关”,假如那些同生共死、马革裹尸的同伴在天有灵,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

整首诗里,我认为最出彩的就是前面四句,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几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话并没有什么煽情的修辞手法,也没有高深的写作技巧,为何就这么打动人心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形象,春和冬,一年的时间跨度,而“昔”与“今”,就将“一年”这个很鲜明的时空无限拉伸,可以是三年五载,也可以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于是,任何的读者,只要是离家远行的幼游子,在读到这四句的时候,都会从心底产生共鸣,也有了代入的角度。

眼前景、口头语,不假修饰,看似平淡地娓娓道来,却又兴寄深微,自然天成。所谓用平常话说曲折事,万语千言,尽在这四句话里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