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读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柳亭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唐朝陆龟蒙《冬柳》

初衣解诗:气温骤降,细雨如针。这是进入冬天了。云雨在空中形成了一道雾障。冷空气骤然吸进肺里,会蓦然地身心收缩,或咳一两声,或身体抖动一下。在室内的人,要靠炉火取暖,行走在户外的人,视线低迷,白日如同黄昏。只是黄昏,略长了一点,有伞无伞,细雨都会飘到身上,那种略微的针刺感,让你疑惑是雪。又或者,果真是雨中带雪。此时的雪,不成就温柔的雪花,只是夹在雨中的小颗粒,像冷砂,等你去找它,它却躲了。

“霏霏”之感,真是得力于上古之人口口相传的形容。像针尖,像芒刺,无边无际的雨夹雪,是冬天的自然的现象。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等到天晴才做是出行。周朝或者周朝以前的人,因为要服兵役,去路和归家,都在匆匆之中,所以了就有了雨雪中的《采薇》。由于《采薇》的篇幅较长,那是一个出征回家的远人,一路的吟唱。仿佛《荷马史诗》,最开始只是为了安慰寂寞的征途。但显然,这是疲于征战的士兵回家,而在最靠近家园的时候,冬天的雨夹雪,让道路更加的泥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离开的时候杨柳青青,那是哪年的春天啊?当我回来的时候,我看见的是雨雪霏霏,柳树变了过去的模样。那么这个人在外多少年?

这是近乡情怯,百感交集的忧伤。因为不但杨柳改了样子,只怕那岁月也颓了鬓边。那冬天的柳,照见的是归人的样子,脚步虽然没有停下,心中是感慨万千。

冬柳向来以萧瑟著称。华容不再,歌舞消歇,翠减神销,向来让人黯然。

但是唐朝的陆龟蒙,却偏偏以《冬柳》题诗,画出了冬天柳自然本真的样子。

“一丛柳在池塘边,正对着山野农夫的窗户。

没有绿叶的枝条,伴着日月东流的大江。

正是这北风季节,柳条飘舞。

惊起了在岸边小睡的冬天的白鸥。”

有人在这个中间看到了无限的凄凉萧瑟。但是我却看到了柳树的风雪之美。

你看那风雪吹动着柳枝,柳枝因为雨雪霜冻而变得更加寒冷而有力度,让那些水鸟不得不找另外栖息的地方。

而柳树却无法迁徙,在风雪中站立,成为了一个坐标。那么我们再回看诗经里的柳树,冬天虽然容颜顿改,但它还是站在道路边,无声地守望着远人。

在中国的古代,柳树是一种家园之木,凡迁徙凡离别,都要手折柳枝,那是希望对方落地生根,到哪里都有家园之感。

虽然雨雪霏霏,当归人看到了柳树,就看到了家园。和柳树一样无声守望的,是家园里的灯火和家人。

所以冬天的柳树,看起来虽然萧瑟,霜风寒雨中,是不灭的心底的柔情。有柳的地方,家园渐近。哪怕是冬柳,也有一脉不肯断绝的温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