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言:“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认为《诗经》是交流和表达的基础,对社交关系十分重要,孩子必须学会《诗经》。
能让孔圣如此在意,不仅在于《诗经》真实反映周朝的社会面貌,还在于它蕴含的人生哲理。
《诗经》共有三百余篇,可谓包罗万象,隐藏着许多小秘密,接下来一起品读十篇《诗》,揭秘古代女子的凄苦一生。
1
《鄘风·柏舟》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即便母亲不同意,我也要嫁给心爱之人,死也不会改变主张。
难以想象,古代也有为爱情抗拒父母之命的女子。
可古代重男轻女,女子大多困守在内宅。
得不到娘家支持的婚姻,真的能幸福吗?
2
《郑风·子衿》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陷在爱情中的女子,容易患得患失。
恨不得飞奔去见心上人,又希望心上人能放下一切,出现在自己面前。
可爱情本就是谁先心动,谁主动争取的事。
就算两情相悦,也要分先后。
不要把自己的深情,强加在心上人身上。
度日如三月的是你自己,而非心仪的男子。
渴望越高,受到的伤害越大。
3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是关于女子出嫁的篇章。
却不写女子嫁妆和婚礼的盛况,而是希望女子嫁进门后,能使家庭和睦,宜其家人,这样的祝愿本是极好的。
但在古代,逐渐演变成女子的一种束缚。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琐事忙。
居后院、困家务、守内宅,就此度过一生,难免有些凄凉之感。
4
《周南·螽斯》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多子多福,兄友弟恭,古代评判家庭是否兴旺的准则之一。
生子的重担自然而然落在女子身上。
至于女子是否能承受得起,不在考量范围之内。
一位女子不行,那就二位、三位,总有子嗣成群的一天。
女子的情绪在子嗣问题上,显得苍白无奈。
5
《王风·君子于役》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诗经》中思念丈夫的诗篇很多,可君子于役的意境,最能衬托女子的孤独感。
古人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太阳落下,外出的人该回家休息了,就连家禽也回到家中,但女主人还在担心丈夫有没有挨饿。
归家与未归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无处话凄凉的触感油然而生。
6
《小雅·采绿》
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明明定好归来之日,思念的人却没有回来。
女子盼望丈夫赶紧出现,又担心自己形象不佳,再无心思做手上的活,以致于采摘荩草迟迟未完成。
思念滋生幽怨,怨与思交织,甚至诞生丈夫归来,夫唱妇随的假象。
而在古代,类似采绿女子的人,还有许多。
7
《郑风·淄衣》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
周礼规定,黑色衣服为卿大夫所穿。
妻子挚爱丈夫,再三表示衣物破旧了,会重做新衣。
古代制衣烦琐,一件衣服耗时良久。
诗中女子却多次为丈夫做新衣,可知丈夫并不是很珍惜女子的辛劳。
于温馨之中透露着些许悲凉。
8
《召南·殷其雷》
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如果君子于役和采绿是不知归期的怨思,那么殷其雷便是一种纠结之思。
女子既希望丈夫勤勉正事,又渴望丈夫早日归来。
自相矛盾,却是万千古代女子的常态。
男主外,女主内。
男子外出,女子只能坚守空荡荡地宅院,数着时间等待丈夫。
其中苦涩不亚于哑巴吃黄连。
9
《邶风·谷风》
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美谈佳话之所以能成,在于数量稀少。
能和宋弘一样,做到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始终是少数人。
更多的是类似陈世美之流,富贵后遗弃原配。
陈世美的出现并非个例,早在数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诗篇《谷风》存在。
诗中男主人家境贫寒,幸得妻子帮扶,生活得以改善。
可妻子的努力,最终换来丈夫再婚,赶自己出门的结局。
女子徒劳半生,反而是为她人做嫁衣,早已分不清悲与怒谁更多些!
10
《卫风·氓》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同样是被抛弃的女子,氓中女主角,比谷风女主角多了一份果决和清醒。
你若无情,我也不会纠缠不休。
干脆利落的同时,还带着规劝。
以自身经历告知女子,不要沉迷在爱情之中。
但这份清醒,却是受伤后的觉醒,而非婚前的领悟。
起于女子誓死不忘初恋;
历经相思、出嫁宜家、多子祝愿、怨思、流于表面的关切、对事业有成丈夫的纠结;
最终归于被抛弃
十篇《诗经》,非一时、一人、一国作品,却能看作一人经历,生动讲述古代女子凄苦一生,正是《诗经》形散意不散的体现。
《诗经》共有十五国风,两雅三颂,看似散漫无序,实则不同主题,都能找到相对应的篇章。好比风筝,无论飞得再高再远,总有线拉拽着。
只要细心研读,不难发现《诗经》中还有许多惊喜,在等着火眼金睛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