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的由来“风”的由来“两千年间,《诗经》一直被奉为官方的正统,每字每句都被扭曲了,鲁迅对此非常痛恨。我没想到有一天我会给大家讲《诗经》。我希望能依靠现存文字的力量,感受《诗经》真正的魅力。”——蒋勋
01、接地气的民风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文体,雅和颂都无法超过风,风是真正的民风。在台湾,真正在民间流传的东西,都是一些很简单的情感,像《雨夜花》、《补破网》,都是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情感与力量,那才是接地气的民风。为什么风才是《诗经》里最重要的部分?因为雅是知识分子创造的东西,而知识分子身上常常有一种奇怪的自负,他总想用知识去影响民间。“文化大革命”初期,有一个从罗马回来的著名声乐家,到陕北去给那里的农民唱威尔第的歌剧,台底下笑成一团。他们从没听过这么奇怪的声音,他们有自己的秦腔,有黄土地里的歌谣。民风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包括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等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融入当地,才能和谐快乐二、风是一种地方文化,生活中的你要入乡随俗
01了解当地民风,融入当地生活
我国有句老话叫入乡随俗,意思是说当你到了一个地方,就要顺从当地的习俗,通常形容外乡人尊重、适应和主动融入当地的风俗文化。
著名的天主教神父雷鸣远刚到中国时,被当成奇怪的物种被国人围观。接下来,他积极融入中国当地的文化氛围中,他学中国人包饺子,像专业的养马人一样卖马,吃东北火锅,和当地的老百姓唠嗑抽烟袋子········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你看他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还和老乡一样叼着长烟袋,与教友们有说有笑,活脱脱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老头!
02国外的民风与我们不同
在如今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礼仪,都应表现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社交与礼仪》
在西方人看来,不给他人添麻烦就是最好的礼仪和对他人的尊重。一般来讲,如果是在境外开展经贸类的洽谈活动,宾馆一般是由东道主安排,有时候东道主也会通过国内旅行社提前预定。国外酒店与国内的酒店不同,他们的硬件设施远不及国内。对于一些习惯住国内豪华酒店的商务人士来讲,对国外的酒店一般都不太适应。因为,国外的旅馆一般不供应开水,也没有暖水瓶,人们喝水就直接喝自来水。如果你有喝茶的习惯,就要事先自己备好烧水壶,并且准备好专门的插座,因为欧美国家的电源插头同我们国内的电源插头不是同一标准,在你出国之前最好在国内就把转换插座买好。国外有的酒店也不备拖鞋和洗发水,这些都需要你自己提前准备。
03想要得到理想的结果,必须配合他人的民风习惯,包括认知思维。
不过文化的认同却是超时空的,而且,越是远在他乡,就越是怀念故土。客家人从北国中原来到南方荒蛮之地,虽然也得入乡随俗,但决不肯轻易苟同,相反,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顽固地保持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
《鬼谷子》说:“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一般说来,游说有智谋的人要靠博识多见的言辞,以显示自身的博学,游说博闻多见的人要靠条理明辨的言辞,游说明辨事理的人要依靠言辞中要点明确,游说高贵的人要依靠言辞中有气势,要以高雅潇洒为原则,游说富人要靠我们谈话时豪气冲天,游说贫穷的人要靠言辞中以利引诱,游说低贱的人要靠我们谈话时态度谦恭,游说勇士要靠我们谈话时表情果敢,游说愚蠢的人要靠我们把利害讲得明明白白。这就是游说之术。鬼谷子认为,与智者、愚者、富者、贱者这些不同类型的人交谈,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要像量裁衣服那样要量身打造,才能得体。这也是入乡随俗的道理。
04想融入群体,必须先认可其风俗
很多人有一种思维定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同时,对于行为与自己不同的人,人们普遍很难和他建立亲近关系。所以聪明的人都懂得“入乡随俗”的道理。低下“高贵”的头,入乡随俗,就拉近了主客间的距离,什么事都好办了。当然这里的“俗”并非简单地指风俗习惯和群体心理,还包括实实在在的利益。是呀,如果价值真理是绝对的、独尊的,它一向都应该由谁来审查和发布呢?霸主的宝座虚位以待,众人有幸可以撞上一位贤哲,倘事不凑巧,岂不又在魔鬼掌中?何况——“价值相对主义”说——真理压根儿就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此一地也彼一地也,或时过境迁,或入乡随俗,绝难以一盖全。譬如:西方有西方的价值理想,东方有东方的传统信念,凭什么要由你或者他说了算?可是我却总也想不明白:西方是谁?东方又是谁呢?西方有很多国度有若干亿人,东方也有很多民族有若干亿人,一国又有若干省,一省又有若干市、县……如此仔细地“相对”下去,只好是每人一面旗,各行其是去吧。我有时觉得应该赞成这样的主张。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梦,本来就是别人管不了的事。每个人有每个人惬意的活法,本来就不该遭受谁的干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爱情,虽可能有失恋的苦果,但绝不容忍谁来包办一份“甜食”。但我又想,这肯定行不得长久。孤独的旗上早晚还要飘起沟通的渴望,便是玄奥的禅语,不也还是希望俗众悟出其公案的含义?各行其是的人们呢,终于还会像最初那样谋求协作,但协作必要有规则。------《断想集》
想实现理想,必先获得认可三、成功的人更懂得入乡随俗
01《史玉柱营销之道》强势落地,实现本土化策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脚步的加快,更多的企业走向跨国经营的道路。海外企业走进中国市场,中国企业也走向了国际市场。同在本国经营相比,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营商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跨国企业怎样适应一个与母国有着极大差异的营销市场,成为需要企业家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本土小企业,想要更好地融入目标市场,不妨采用“本土化战略”。正所谓“入乡随俗”,但是,企业“入乡随俗”不是代表要低调侵入,如果企业对于产品采用常规宣传手段,是很难在消费者心中“扎根”。纵观近年来各大企业的营销手段,不难发现,企业给予消费者强势的震撼更能使消费者刻骨铭心。所以,企业要想扩展市场,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采用强势落地和本土化策略“软硬兼施”俘虏消费者。在史玉柱的营销推广法则中,就有一项“强势落地法则”。他所强调的就是两点:一是高空广告的起效,二是终端落地的配合。史玉柱在推广脑白金时,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置了办事处,在多个县设置了代表处,另外在全国还安排了多名销售员。采用这样的强势落地营销,占领了终端市场,提升了脑白金的营销效果,增加了销量,使脑白金成为营销界的神话。后来,史玉柱在做《征途》时又如法炮制了“脑白金”的落地方式,他的推广队伍是全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全国铺张0多人,目标是普遍多个市、县、乡镇,计划这个推广队伍要发展到两万人。再后来黄金酒的营销过程中,史玉柱的队伍越发壮大:全国14万名销售人员,计划经销商覆盖全国多个二、三线城市和上千个县,让黄金酒的广告投放形成铺天盖地之势。在信息爆炸时代,企业只有强势落地,围绕消费者做到立体的整合营销传播,才能将企业的宣传信息深入人心。史玉柱就是应用强势落地的营销法则把产品灌入消费者的脑海之中,使得人们对他的广告“无处可逃”,印象深刻。随着企业各种营销手段的铺开,消费者已经越来越有“战斗力”。企业想要从消费者口袋里掏钱,只有不断开拓销售渠道、改变营销方法。在史玉柱看来,高空广告要想奏效,必须和终端落地相配合。史玉柱正是通过一年如一日的轰炸消费者的耳朵,洪水猛兽般建立终端,才让自己的营销渠道扩展开来,为自己的产品营销开启一扇大门。另一方面,企业只有努力地融入目标市场实现本土化,成为其中一员,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因为企业要想盈利就必须以消费者为核心,而不是以商家的喜好、习惯为准绳,只有和消费者站在一条线上,企业才能得到消费者的“爱”。史玉柱曾经说过:“企业在推广新产品时,一定要研究透本土市场的多层级通道,建立一个令行畅通的通路系统,从而制定出更巧妙的新产品上市策略。企业要根据本土化的特点和顾客消费心理来制订营销方案,策划符合消费者思维习惯的策略。”本土化的实质是要企业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全方位融入当地经济市场中去,一般是通过全面的调查、了解本土的实际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情况而进行的一系列融入性调整。本土化策略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企业在该地区经营的成败。
02《明史讲稿》中耶稣教堂的东来中提倡入乡随俗耶稣会的创始人是巴斯克地方一个西班牙贵族——依纳爵·德·罗耀拉(—)。年,他在一群虔诚教徒的帮助下,创立了耶稣会。《耶稣会章程》指出:罗马教皇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命令我们去办任何旨在净化灵魂和宣扬教义的事情,我们一定去执行,决不欺诈和推诿。得到教皇庇护三世批准的耶稣会,是16世纪宗教狂热所产生的最富有战斗性的修行团,也是一个宣誓保卫信仰的战士组织。耶稣会士们并不满足于守卫信仰的阵地,而是致力于把信仰传播到地球的遥远角落:非洲、日本、中国、南北美洲。罗耀拉主张传教要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提倡“入乡随俗”,以后进入中国的耶稣会士都遵循他的“入乡随俗”方针,贯彻宽容精神,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是耶稣会士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入乡随俗是成功的第一步总结:1、风即风俗,是当地运行很长时间的文化遗产和生活历史,有很强的延续性和坚固性。‘2、尊重风俗,认可风俗,才能更好的入乡随俗,成功融入当地的环境,反过来得到当地政府及人们的的认可。3、入乡随俗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更是一种应变的能力。4、无论生活或工作,入乡随俗都是快速成功的最佳途径。